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扬州市邗江区杨寿学校 刘宏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语言以及数学思维整合到一起,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深入解读教材,在数学知识点与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全新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所以许多教师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教师应当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围绕教材中的知识点,将中华优秀文化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索,领悟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角的全面认识,同时树立良好的数学文化意识。在情境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为学生播放中国传统建筑的画面,把学生多重感官都调动起来,学生渐渐会发现“古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的数学经验真是厉害”。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放大镜等工具,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认识到角所具有的特点以及角的知识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设计探究活动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前,新课改强调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体系以及数学文化意识,利用数学思维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可以围绕实际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文化实践活动,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观察、分析与思考,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在数学中的价值。

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平移以及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感受到数学中蕴藏的美,教师可以将风筝、剪纸以及蓝印花布等传统文化产物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到丰富的色彩以及巧妙的图案设计,产生探索欲望与热情,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轴对称数学思想以及方法,进而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习数学发展史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所面对的学习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数字、符号或者概念,难以体会到其中所蕴藏的数学文化。数学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实现对学生思想以及精神上的启发,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化熏陶。我国数学史博大精深,《孙子算经》《九章算术》等都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对数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数学史中提取传统文化精髓,并且设置一些值得学生深入探索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与探索中掌握数学文化知识,进而奠定坚实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对应的数学史。在1500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已记载了“鸡兔同笼”这一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灵活构建对应的探索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效的解题策略,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数学知识形成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背景知识与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新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从知识点背后的故事展开,让学生体会数学研究的历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为了实现对学生全面培养,教师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中,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