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背后是“熊家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熊孩子”的背后是“熊家长”

■丁东

近日,在网上接连刷到“熊孩子”的视频,让我感慨良多。其一,今年6月,广东一博主发视频称,自己珍藏多年的限量动漫周边,一夜之间被亲戚家的孩子全部毁坏。该视频引发热议,孩子的家长没有道歉,只是甩过来一个红包,态度强硬地要求博主将视频删除。其二,今年7月,湖南一列火车上,一位姓黄的乘客正在休息,前排的孩子突然转过来扯他的头发。黄先生予以善意提醒,孩子却变本加厉。黄先生找家长理论,家长反而冲黄先生大喊:“他这么小的人,才上一年级!”

“熊孩子”的种种行为,让人不禁思考,家长对孩子的不当言行视而不见、不予制止,是否比孩子更需要批评?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出现“小恶”式的不文明行为时,家长置若罔闻的现象不在少数。而一旦出现问题,有的家长却以“小孩子不懂事”为借口极力开脱。更有个别家长甚至觉得“熊行为”有趣,持肯定的态度。

我们仔细分析,孩子的不当行为固然与其任性贪玩、自控能力较弱以及不辨是非的认知局限有关。从更宽容的角度看,“熊孩子”表现出“熊行为”,暗示着他们缺少释放天性、消耗精力的平台。但无论怎样解释,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

借用斯宾塞《家庭教育》一书中的说法,“进行正确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在于家长”。有些孩子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骚扰他人、欺侮同学、辱骂老师、毁坏财物、虐待动物……离不开家长无原则、无底线的漠视、纵容或袒护。在“熊孩子”出现不文明行为时,一旁的家长没有及时制止,没有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这就是向孩子发出了“你没错”的错误信号,属于不自觉、不作为的“帮助”行为。而这种“帮助”行为,暴露了家长宠溺孩子、自私自利、不讲公德的真实问题。

古人云,“三岁定八十”。其意为孩子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和性格,会相伴一生。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的教育上,既要抓住优点,也要指出缺点;既给予自由,又要明确界线;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以科学的方法、恰当的方式、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养成规则意识和良好习惯。这也是每个家长必须努力修炼的人生智慧。

怎样做称职的父母?鲁迅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建议。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为人家长,对“父子关系”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养”的肤浅层面上,而应该更全面地考量“父亲”这一角色的社会价值和深沉意蕴,从而充分认识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鲁迅先生的观点,既深入浅出,又切中肯綮,值得所有家长细细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