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乡村教育的建设者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做乡村教育的建设者

■甘肃省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 王富贵

图为本文作者

我是农民的儿子,42年前出生在甘肃省静宁县四河镇田堡村。小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当个教师,那时教师是人人向往的职业。2002年,我幸运地进入人民教师行列。

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里,我一直在四河镇晨光小学教书,教学成绩好,家长满意度也高。2012年9月,我被调到静宁县城川镇,先后经历4所学校。近10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教育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学生数逐年减少,学校最终成了“袖珍小学”或“空巢小学”。虽然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但境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时常怀疑这样苦苦坚守是否还有意义。

难道真的没有意义吗?不,一切向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一切困境和挑战,都是发展中的,我要做乡村教育的建设者。

2015年9月,我调任大寨小学并担任校长,一做就是8年。其间,我们带领师生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尽己所能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我们在大地湾人类遗址寻根,在葫芦河畔触摸文明足迹,在六盘山走红军小道,在35°苹果谷探寻地方产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密码……我们先后从苹果、节日、节气、社团、研学和农耕六个方面实践探索,学校逐渐出现了生机——教师积极主动,学生幸福快乐,办学思路与发展期望逐渐得到家长认可和教育主管部门肯定。

与此同时,我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成长。2018年,我获评“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获得马云乡村校长奖;2019年,获得全国科技好校长奖;2021年,“最贴近生活的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乡土课程实践”获甘肃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入围由《教育家》杂志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发起的“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另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或省级刊物……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我扎根乡村沃土,在乡土实践中结出的硕果。

2019年,我们结合实践,提出了办“以苹果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教育,相信孩子一起生长”的办学理念,以及“还孩子快乐的童年,过幸福完整的生活,办苹果园里最美的乡村小学”的办学目标。学校依托“平凉金果”“苹果小镇”的区位优势,开发“苹果谷”系列课程,实现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多元融合。

“苹果”系列课程的开发,极大激活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活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春天,孩子们徜徉在苹果花海,在“疏花”劳作中研究花与果的关系,将“水渠论”“树液流动”和“顶端优势”建立联系,探究光照、营养、生命、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奥秘;夏天,孩子们在果园锄草、施肥、覆膜、套袋,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理解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秋天,苹果成熟了,鲜红的苹果映红了孩子们的脸颊,在摘苹果、捡苹果、运苹果中体验丰收的喜悦;冬天,在市场调查、包装设计、直播带货的过程中感知真实的社会生活,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本来规律,了解投入与产出、决策与管理的相互依存关系。

小苹果食育是“苹果谷”系列课程之一,孩子们在制作苹果酵素、苹果酒、苹果醋、苹果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食为天、康为本、俭为德、和为贵”的文化内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整个生活联结。这里的师生努力过着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孩子们眼中有光,教师们的眼中也有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学校孩子越来越少,如何办好乡村教育?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智业社会的到来,传统农耕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承载着“根性”教育的劳动实践、乡土课程、社会研学将承担乡村学校新的历史使命,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价值。

2023年春天,静宁县教育局确定县内4所乡村小学为劳动教育基地,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式新乡村教育。同时,赋予静宁县“小苹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新的内涵:这是一所乡村小学,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帮助村小的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新时代背景下更多的孩子提供劳动课程实践,扎实基础教育之根,践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是乡村劳动教育培训基地,开放办学,吸纳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研学课程,给教师提供劳动教育培训。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2023年9月,我成为“新教师基金”明师班首期成员之一。我是幸运的,我要做乡村教育永远的建设者。

首先,要有勇于开创的勇气。面对乡村教育的多年“顽疾”,没有开创的勇气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这就需要心无杂念,潜心探索,需要大胆实践、勇敢尝试,为后来者探路。

其次,要有直面困难的担当。面对人的惰性,面对各种利益诱惑,面对“内卷”的剧场效应,需要对不好的、不健康的事件和不阳光的情绪大胆说“不”。同时,还需要身体力行,用行动诠释自己的灵魂、践行自己的使命。

最后,要有一切向好的信念。社会是复杂的,人性是多样的,挑战是必然的。但无论如何,困难和挑战都是发展中的必然存在,无论怎样都不会、也不可能阻碍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向好。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是极其渺小的,也很难解决当下所有问题。但要守住自己的“一厘米主权”,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卑不亢,在逐光而行中成为一束光,照亮自己、照亮学生、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