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头顶“理想”做教育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共读心得
■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 黄华斌
10月10日晚,苏州大学首期明师班导师许新海博士在线带领我们一起共读了朱永新教授的《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一书。其实,参加2023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后,我就已经读完了这本系统总结和论述新教育实验的专著。这次在导师的带领下再次阅读,使我对新教育实验的“愿景”和“价值”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我对新教育的理解,可概括为“头顶理想,胸怀教育”。
新教育实验是追寻理想的教育实验。教育原本就是一项充满“理想主义”的伟大事业。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是最强大的证明,没有教育的理想主义,“树人”的功业难成。“百年”之岁月,也正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慢”的事业,是需要时间和坚守的事业,是“种子”和“岁月”共同书写传奇的事业。
黄大年的理想,是“科技报国”;袁隆平的理想,是“禾下乘凉”;张桂梅的理想,是让大山里的女孩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正是一盏盏“理想之灯”照亮了他们,让他们成为传递希望的“点灯人”。
“新教育人是一群为了理想而活着的纯粹的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正是最鲜活生动的榜样。我对朱永新教授的认识来源于他写下的和写他的文字。他的著作我读了很多,虽然早已被他的教育思想所折服,但真正走进我心灵深处的,是他的《致教师》一书。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我突然生出了一种感受——这就是中国版的《给教师的建议》。彼时,我把这本书视若珍宝,它成为我在公开演讲和伏案写作时的必备工具。
在我这样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眼里,朱永新教授是一个每天都笔耕不辍,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了众多美好教育文章的人;是一个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教育公益、为新教育服务的人;是一个总是迈着矫健的步伐行走在各地,不断讲述他心中的理想教育,对所有人都充满热情、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的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对教育的深厚情怀和对理想的坚定执着。
在“守望新教育”公众号上,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强写道:“特别是和朱老师相识相知18年来,每每看到他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停歇、不知疲倦为新教育奔走的身影,对他的敬意更是与日俱增。”我对陈院长的话深有同感。
在首期明师班开班典礼前,我第一次见到朱永新老师。在座谈会上,看到朱永新老师谈起明师班的创立缘起,说到这是他10年来就一直希望完成的梦想,今天终于得以实现,我再一次亲眼见证“理想主义”的美好模样。我也有幸成为美好教育理想的受益者。
如今,全国有180多个区县、8000多所学校、850多万师生行走在新教育实验的征程上。一群头顶理想而纯粹生活的教育人正在蓬勃成长。
头顶理想而纯粹生活,用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来诠释,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价值追求,表达的正是教育的原点、本质和终极目标。
新教育认为,“教育和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则是把“幸福”和“完整”融为一体,扩充生命的意义。新教育实验对教育价值的拓展和丰富,正是把“教育使人幸福”的追求提升到“完整”的新高度,这也正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当头顶理想、仰望星空时,我们突然发现,教育似乎很远,理想的教育“不是我们要抵达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教育不仅要适应当下,也要面向未来。教育又似乎很近,“不是有了什么,我们才去做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就会有什么”;只要我们看见孩子、亲近孩子、发展和成全孩子,美好的教育就自然地发生了。教育似乎很大,它超出了学校的围墙、家庭的围墙和一切关系的边界;教育又似乎很小,小到每一节课、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日子和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
教育的理想主义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对教育价值、教育规律、教育常识的信仰和坚守、行动和深耕,就是最朴实的“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