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新教育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理念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读懂新教育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理念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读后感

■山西省运城南风学校 张建文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

朱永新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是朱永新教授于2023年5月出版的一本新书,运城新教育集团一行6人于7月赴徐州参加2023新教育实验研讨会时,会务组赠予每人一本。读罢此书,我对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理念有了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新教育的使命

新教育使命的完整表述是,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首先,新教育实验是一个教育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必须具有教育者身份,自主选择加入或者退出,但无论加入还是退出,都要遵守相应的契约。

其次,共同体发展的目标是让每一个成员在教育生活中获得一种实现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教育者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语言密码,从而获得一种和谐而创造的生活。

最后,完整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完整就是全体和全面,具体表现为:为了一切人,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即教育社区内的全体人员;为了人的一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学习活动,让教育社区内的一切人获得全面发展。

新教育的愿景

新教育有两大愿景: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20多年了,但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应试环境下,素质教育发展空间有限,甚至容易流于形式,因此陷入了“轰轰烈烈讲素质,扎扎实实做应试”的怪圈。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新教育实验以四个改变为抓手进行突破。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所谓行走方式,就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方式,及其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从传统教师角色转为现代教师角色,应该成为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引领者,在共读共写共成长中享受幸福教育的创造者,而不是照本宣科者、监控督查者。

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学生的生存状态要从单调乏味、被动应试训练的静止状态,变为积极主动、协调合作以迎接挑战的活跃状态,从单一的教材学习变为在智识课程、艺术课程、身体课程、道德人格课程、劳动实践课程等完整的课程体系中获得全面发展的融会贯通式学习。丰富完整的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就要改变单一课程的设置。

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学校的发展模式,要从抓分数到抓素养、从关注学业成绩到关注生命本身、从关注升学到关注终身发展的转变。新教育实验,是破解教育内卷的最好方式,因为丰富的课程,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素养,也可拥有满意的考试分数,能够实现分数与素养的双丰收。素质教育不等于热闹的活动,活动背后是课程设置,活动必须课程化,才能提升学生的素养。

改变区域的教育生态。新教育实验是从一所学校的成功,扩展到对整个区域教育的影响,发挥辐射作用,进而改变区域教育生态。运城地区学生的阅读素养相对较高,就是运城新教育近20年来推广书香校园的成果。这项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获得了家长的认可,还引发了整个区域对阅读的重视。

一个学派的形成,需要五个体系支撑,即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课程体系、文化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各种理论的融合,新教育学派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参照中西方教育理论创立的。话语体系是指一个学派在理论系统、行走方式、实践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独特表达,要有一套完整的、具有极强解释力的话语系统。课程体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比如新美育、新德育、新科学教育等,经由此,方能改变学生、教师和学校。文化体系包括一套价值观,比如合作态度、公益情怀、理想主义、田野意识等。实践体系指的是新教育实验的田野意识。新教育实验并不是先有理论体系再进行大规模实践,而是实践与理论建设互动促进。理论的完善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的发展又能完善理论的建构。同时,新教育实验的“实验”,不是实验室里的“实验”,但会参照已成定论的科学实验结果指导实践。

新教育学派要扎根中国大地,就要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正是新教育倡导的这种实验方式,完成了改变教育科研范式的目的,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它激活了一线教师阅读理论著作的热情,也打通了理论走向实践的通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即时互动的样态。

新教育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新教育实验能够凝聚人、发展人、一步步走向壮大,靠的就是做人做事的四种价值观,即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稀缺的品质。新教育实验能够执着地行走20多年,成为中国教育界规模最大、坚持最久的民间组织,靠的就是这种理想主义。理想不等于幻想,而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理想也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可持续的激情。理想源于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源于对美好未来的坚信。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一些研究远离教学一线,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一些教师只是埋头教学,日复一日地重复过时的经验。新教育实验则是带着理想走入田野,用理论观察、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真正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教育研究的范式。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世界需要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合作。要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使命,就需要成员们合作。明师班40个成员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天的活动。小组之间自然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小组内部合作完成活动,顺利交接给下一组,在复盘时及时指出问题,同时提醒下一组注意避免,这就是合作。明师班第一期线下培训时大家都收获满满,就是合作的结果。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新教育实验20多年来,一直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用公益的情怀推动教育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新的可能。朱永新教授获得“一丹教育发展奖”后,更是将全部所得投入明师班等五大项目建设中,就是公益情怀的体现。正是怀抱这种公益情怀,新教育人无悔地投身其中,在教育之路上行稳致远。

新教育的理念

一是为了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指的是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课程要系统化,活动要丰富化,评价要多元化,不仅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还要让他们能够舒展自己的身体,优雅自己的仪表,可以在交往中自如地表达、有条理地做事。为了一切的人,指的是促进所有人的发展,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教育社区中的每一个成员,为每个人寻找表现的舞台,让每个人有成功的体验,使每个人成为独特的自己。

二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当下需要的东西,还要教会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素养。运城新教育的使命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学生获得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我们的阶段目标是好成绩,终极目标是高素养。南风学校的核心素养可概括为好奇心、想象力、幸福感(小学),同情心、意志力、认同感(初中),天下心、批判力、责任感(高中)。这九大关键词形象地描绘出了南风学校各个阶段毕业生的培养目标。

三是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判断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就要看他(她)眼里是否有光,是否敢于在公开场合自信地表达,是否能自然地向他人求助或者伸出援手。要达成这样的精神状态,需要有足够丰富的课程、足够多样的活动和足够大的舞台,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要为每个孩子的成功体验创造机会。在南风学校,我们每周有“小桥音乐会”,每月有“少年演说家”,每学期有期末庆典和大剧表演,每年有孔子诞辰日、读书节、艺术周、体育节、立校日等节庆活动,总有一个学生会站上某个舞台的中心,成为全场观众的焦点。

四是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在信息化时代,差异是个人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点,因此,培养有个性的人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学校而言,没有特色,就无法培养出具有个性的人。培养个性的前提是丰富,在丰富的课程和活动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在南风学校,我们有阅读跑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学科的经典书籍,跟着导师共读。有的学生喜欢经济学,就阅读《穷查理宝典》《穷爸爸富爸爸》等,用经济学分析想象;有的学生喜欢心理学,就运用学习到的心理学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成为大家的“心灵导师”;有的学生喜欢哲学,跟着导师阅读哲学类书籍,自己啃读《理想国》;有的学生喜欢物理学,跟着导师阅读《从一到无穷大》,自读《时间简史》《黑洞简史》《费曼讲物理》等,俨然成了物理学小专家。学生们在阅读中找到了方向,形成了个性,迈向了卓越之路。

五是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如何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一是通过阅读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传记,在那些伟大人物遭遇磨难或做出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刻向他们提问,并做出自己认为符合人物精神的回答。渐渐地,我们就会被他们崇高的精神所感染、激发。二是聆听窗外声音,参加各行业的名家讲座,与名家们现场对话。在明师班的学习中,我们听了很多名家讲座,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要回学校把这些故事讲给师生们听,把崇高精神传递出去。

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教育改革行动,正是依靠这些使命、愿景、价值观、理念的认同和吸引,如今已有180多个区县、8000多所学校、850多万师生参与其中,新教育实验也成为当下影响力最大的民间教育实验。深刻地认识新教育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理念,将为运城南风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