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明师”真谛,再品“教育幸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感悟“明师”真谛,再品“教育幸福”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教育管理中心 胡嵘苹

有幸参加面向全国遴选的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首期明师班研习之旅,我倍感幸福。培养面向未来的“明日之师”,造就更多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这一培养目标让学员们倍感振奋。在这几天里,我对教育幸福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幸福之“苦”——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人世间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每一个孜孜不倦的奋斗身影背后,都有一颗追梦之心。心向远方,行而不辍;脚踏实地,不弃微末,每个人都可以抵达幸福的彼岸。

在“明师班”这片寄托着教育梦想的新天地里,学员来自天南海北,都有着一颗向往“幸福完整”教育的虔诚初心。未来,大家将并肩前行,历经“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艰苦奋斗,逐渐接近“幸福”的奥义。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幸福之“甘”。

幸福之“酸”——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风

王国维曾道,人生有“立、守、得”三重境界。那么,教师的幸福有没有境界之分,如今的我又处于哪一重?

聆听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庆明教授关于幸福的诠释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原来,幸福有哲学的思考,有理性的探索,还有感性的融合。

李庆明教授援引朱永新教授对教师四种境界的划分,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教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教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教师,引发我深思——最初,我觉得自己能做一位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也一定会做让自己心安的教师,或许也可以做让学校骄傲的教师,但是让历史铭记,却无法做到。我总认为,渺小的自己难以接近那个崇高的教育理想。念及此,不禁有些心酸。

可是,在李庆明教授娓娓话语中,在回顾经历过的教育生活后,我忽然发觉,自己的认知浅薄了。让历史铭记,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主义,也不是“举世皆醉而我独醒”的一语惊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向高处立,向深处耕”,去挖掘有内涵的教育土壤,呵护孩子的独特,点燃生命的火花,甚至用我们的作为去改变孩子一生。也许有一天,不仅可以让自己心安,让学校骄傲,也可以成为被历史铭记的那一个。

曾经的那份心酸,在那一刻化为释然、坦然和超然。师之大者,春风化雨;国之大者,起于微澜。

幸福之“甘”——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幸福,是新学期开学时,孩子跑到校长办公室说,“我们不想换老师,可不可以让胡老师一直带我们”那一刻;

幸福,是赴贵州支教时,孩子们怯生生地跟我说“老师,你们可不可以留下来继续给我们上课,别走了……”那一瞬间;

幸福,是手术前夕还在全国思政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赛场上坚持,最后获评全国一等奖和“全国典型经验”那一刻;

幸福,还藏在带着憧憬和向往走向“明师”的路途中……

首期培训,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佳《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我的教师生涯》的那束光亮里,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字字珠玑的教育解读中,在著名作家梁晓声“文笔中见温暖”的笔调中,在教育部中考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张卓玉对教师专业要求的期待里,在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吴国盛科学精神的启迪下,在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忠玲幸福工作坊的律动里,在苏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陶新华一次次触动心弦的测试中,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等众多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中,我们无数次地被拷问、被惊醒、被感动、被震撼。我们感受到了前行的力量,见到了“平实中见功底”的风骨,更感受到澎湃的教育热情。

点点滴滴的时刻,汇聚成动力。我庆幸有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让我明确自己该做的事并能做自己该做的事,成为“内心有温暖,脚下有力量,眼中有方向”的新教育坚定践行者。除去光环,回归本真。我依旧是多年前那个扎着羊角辫、立志当好人民教师的女孩。

幸福的多重“味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除了酸甜苦辣,幸福的内涵和外延还很宽广,就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在《明幸福之道 成幸福之师》所说,“真正的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我对幸福的含义又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讲座中,文东茅教授多次提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一直想,关键字到底是“安”还是“乡”?心安,安心,看起来是“安”,但实际在于“心”。对教师而言,这颗心就是一颗安定的心,一颗淡泊的心,一颗追求教育梦想的心,一颗坚定教育信仰的心,一颗向往幸福的心。

此刻,如果让我再对“幸福”作注,我想,除了孩子的健康快乐,除了团队成员的向下扎根向上成长,除了为新教育理想拼搏向上的勇气,幸福还要有回归本心的宁静和淡泊。而这份心安,同时完整了教育追求,完整了幸福的要义,也完整了我们的人生。

今后的日子,让我们永葆对新教育的热情,永葆对生命的激情,永葆赤子般初心,永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境,去感受幸福的每层含义,向着“幸福完整”教育的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