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教育惩戒”故事及其思考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一则“教育惩戒”故事及其思考

■周继栋

上学期,班上一个学生下课时把刚出的黑板报“涂鸦”了。第二天学校就要检查评比,班主任请假在外,班长着急地向我这个临时班主任反映。我知道后虽然很生气,但没有采取训斥、写检讨、罚站等简单粗暴的方法来罚错,我决定把那名学生喊到办公室详细了解情况后再说。原来,他与班里出黑板报的同学有矛盾,心生不满,一时糊涂。我看他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决定让他来纠错,要求他在检查评比前想办法补上黑板报。他表示很为难,但只能接受我的“惩罚”。后来,我听说他主动向出黑板报的同学认错,并在同学的帮助下按要求完成了任务。自那以后,这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我打心底里高兴,看来教育惩戒还是很有讲究的。

眼里要有学生。学生们在成长中会犯错,又在犯错中成长。孩子犯错误后,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点包容和关爱,给予他们引导和帮助,关键要让他们知错,并能改错和纠错,而不是简单地罚错。我没有在课堂上让那个同学难堪,就是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让他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让他补黑板报来担责纠错,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培养他的担当精神和敬畏之心。

心中要有规则。教育惩戒要遵守规则。我们要熟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内容,掌握惩戒的尺度,心怀敬畏,绝不能超出边界,否则可能变成体罚。教师可以做问卷调查,侧重“代偿式”“奖励型”惩戒,既教育了学生,又能涵育学生品格,促进他们成长。例如,学生课堂上乱讲话,可以“奖励”他在班级作3分钟主题演讲;替同学做作业或考试递小纸条的,不妨让他去做一件真正的好事,比如去附近敬老院打扫卫生或其他公益劳动;破坏花草树木的,就让他搜集相关花木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等。

手要“高举轻放”。教育惩戒要触碰孩子的心灵深处。惩戒只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促进生命成长。简单粗暴的批评呵斥和严厉的惩罚也许会有短期效果,但唤醒学生的往往不是“闹钟”或“棍棒”,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和敬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是要教育的,为此必须懂得用什么教育和怎样进行教育。教育惩戒是让生命展开和绽放的过程,体现着教师的胸襟、智慧和情怀,智慧和爱是教育惩戒最美的底色。所谓“管理学生”,就是用心用情陪伴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