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型”校长的可能路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育家型”校长的可能路径

■盛伏平

教育界呼唤教育家。作为年轻的校长,“教育家”是我们高山仰止的目标。我们可能成不了“教育家”,但我们应该是“教育家型”的校长,寻找与教育家内在密码相通的路径。这,或许是“教育家办学”的真谛所在。

2022年5月16日,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印发《关于成立首批名校长工作室的通知》,这是吴江培育“教育家型”校长的突破性工程,也为区域学校提供了难得的成长机遇。得知原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菊荣将成为导师,我立刻申请加入。

一年半过去了,成员从最初12名增加到16名,工作室在吴江教育乃至其他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工作室究竟有何神奇之处,不断吸引各地名师的关注?为何有那么多校长要进来“自讨苦吃”?梳理自己这一段历程,不禁感喟:日知日行,久久为功。

坚持一种方法,

探索“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密码

导师张菊荣说,他只用一招“笨办法”带领工作室,而只要方法对,就一直坚持下去。他提出的具体方法便是“日知录”。用三年日不间断的“日知录”,锤炼校长的行动力、思想力和学术力。“日知录”范围不限,包含人生感悟,管理心得、课程理解、教学思考、儿童研究等。每天发送,编号为记。每天至少与一位伙伴互动回应,轮值校长每天汇总成档,在群里共享。

坚持“日知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是否真的能坚持三年?成员们心中泛起各种疑惑。张菊荣鼓励大家,没有人能够清晰地预见结果,但可以想象的是,它一定能把人带向远方。

从那天起,工作室群更名为“日知者”,成员们自觉编号,每天一位校长轮值汇总,负责提醒当日未能完成的伙伴。队伍正式集结后,吴江区教育局局长季小峰赠言:“以气象论,以境界立,日知日新,即知即行”。

“日有一语,就是思想的溪流,或者连溪流都称不上,但来自源头活水。‘每日语’的意义在于,把学校、教室、课堂、生活变成自己的源头活水。”在张菊荣看来,“一语”就是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如此坚持,思考力和表达能力自然而然提升,最终形成具有个性的深度表达。

巧设多种方式,

助推“教育家型”校长专业发展

一位工作室成员戏称“导师爱挖坑”。其实,张菊荣挖的每个“坑”都是精心设计的思维训练。2022年6月,他提议办一个极简式旬刊,并希望秉持“极简主义与长期主义”。不复杂,但求行远;因日行而日知,因日知而日行,每行十日,让行踪与思想回放,以便更好地前行。

《日知者》旬刊采用接力方式,每位学员都成为责任编辑,提取十日内的伙伴金句,复盘反思,增进共鸣。旬刊还开设“特稿”栏目,开启主题式思考,让琐碎思考走向主题式聚焦。校长们基于一个个主题,从教育实践现场探索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提升专业管理能力。当《日知者》走过第一个半年,导师又提出每人出版一本“书”,编辑《日知录合辑》,引导大家整体复盘,提取核心思想,向结构化思维进阶。

从“旁观”变为“置身”,才能生长有生命力的思想。校长必须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不断提升领导力,让日不间断的思考训练思维,从而影响行动。张菊荣带领我们与郭华教授、崔允漷教授、沙培宁主编等教育大咖对话,在与大师们的交流中启迪自身;与山东、安徽、张家港等许多兄弟学校校长围绕管理、阅读、文化等主题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提升专业理解;带领我们走入小伙伴们所在学校的课堂一线,探索课堂改革的原理性实践……在教育实践场域中,我们不断用思考改变思维,用行动推动理念的提升。

多元方式激励,

输送“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动能

张菊荣曾说过一个“公式”:成功=对头的方向×对路的方法×持之以恒的努力×团队。每日思考和记录并非一件易事,校长的专业成长也需要“外力”助推。张菊荣以“真诚”的表扬,源源不断地向伙伴们输送成长动能。

张菊荣是“日知群”的忠实读者,他认真阅读伙伴们每一条分享,以鼓励式或指导式的点评输出动能。其间,常常爆出“金句”:写作可以打通做和想;文化建设非常艰难,破坏却十分容易;谦卑,是一种真正的高贵。这些“金句”表明他在儿童理解、学校文化、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深邃见地,引发群内伙伴的思考与共鸣。

张菊荣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带来各路教育大咖的肯定,让大伙提振士气,信心满满。顾明远教授和朱永新教授为《日知者》亲笔题词。北师大郭华教授认为,每日功夫既平常又非凡。下每日功夫,成滴水穿石之功。知名教育媒体人褚清源表示,《日知者》是“又一个凝练思想、输出经验的平台”。

经历一年多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与探究,校长们对于校园文化、课堂改革、师资队伍等等,都逐渐形成更为系统且深度的理解。李峰华校长在七都小学以“小小弄潮儿”重塑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样板,朱满喜校长提出“小学姓小”展现儿童立场,严卫强校长“美学森林”让学校从特色走向文化转型,我自己提出“有我”管理思想,破解教师实践与理念分离问题。这些思考的成果相继在《中小学管理》等刊物上发表。

张菊荣名校长工作室的“带法”非常特别,也纯粹而深刻。《中小学管理》原主编沙培宁说,张菊荣找到了“一线校长成为教育家的路子”。在这条路上,我们不知道自己最终能走多远,但可以感知的是,我们已走出一条“教育家型”校长的可能路径:日知日行,锤炼行动力、思想力和学术力。

(作者系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太湖校区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