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知而行 探新知之路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东南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全校“一号工作”,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领军人才——

向未知而行 探新知之路

■本报记者 任素梅

“如何不负青春韶华,励志笃行?如何锤炼强大本领,叩问未来?是否能把握住未来几年的东大时光,将决定你们能否完美作答。从今而后,‘止于至善’的薪火将由你们接力传承,‘海涵地负展宏韬’的弦歌将由你们接棒传唱。”东南大学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该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如在致辞中寄语新生。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所高水平大学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追求,更是教师的渴望和幸福。东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品质卓越的大学,学校深入践行“课比天大、生为首位”的育人理念,将人才培养作为全校“一号工作”,以更卓越的学科体系、更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涵养“报国为民”的大胸襟,锤炼“叩问未来”的真本领,练就“破茧成蝶”的硬翅膀,培养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涵养“报国为民”的大胸襟

今年9月开学前,东大2023级本科新生纷纷收到一份别致的录取通知。该通知书以彝绣为主题,内附一个彝族刺绣特色校园卡套,卡套图案分为“马樱花开向东南”“彩云飘扬”“孔雀东南飞”3款,一针一线都由绣娘手工绣制。彝绣礼物的背后,是该校10年来助力云南南华脱贫攻坚、携手群众共同富裕的动人故事。

国之使命,是百廿东大矢志不移的精神依归。该校老校长郭秉文曾勉励学生要“具有国士的志节与风度,以国家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老校长罗家伦曾亲自撰写“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增加人类知识总量,担负这责任在双肩上”的校歌歌词。新中国每一次扬帆前行的棹楫之中,每一次升空高飞的鸿翼之中,都蕴含着东大人的悠悠赤子意、拳拳报国心。

“为什么选择东大?”新生开学后,东大党委书记左惟以《育大情怀 立大格局——努力成长为引领未来、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为题,为一万余名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他说,东大是一所为使命而诞生的学校,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以育人为己任,以强国为目标,在不同办学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担当奉献、至诚报国的师生。

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市考察调研。他来到紫金山实验室,走进展厅、6G综合实验室,详细了解推进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据介绍,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已经和他的团队在通信领域深耕30年,从3G时代的追赶跟随,到4G、5G时代的领跑超越,面对即将开启的6G时代,团队已经率先搭建了端对端的平台,在传输速率、频谱效率等方面屡创世界纪录。这正是东大人数十年磨一剑,勇攀高峰、为国争先的生动写照。

从制造出中国第一个机器人、第一台数字积分机到5G、6G移动通信技术领跑全球,从一百年不开裂的三峡大坝到技术最复杂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从载人航天工程到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从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到中国历史研究院整体设计……一件件“空天地海”的核心技术与重大工程,无不彰显东大心系“国之大者”的情怀与担当。

“我们的‘人生黄金期’与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期’完全吻合,如此人生际遇,何等幸运!”东大博士研究生李明码是“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他刻苦奋斗,成绩优异,多年来利用寒暑假深入大山基层,运用专业所学,开展志愿服务,以个人“小我”服务强国“大我”,将当下所学对准未来所需。

锤炼“叩问未来”的真本领

“我们为什么而求学?仅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为了一份未来谋生的职业?我想,大家要思考,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熏陶,未来能为国家发展作出什么贡献?能为世界进步注入什么力量?能为人类未来带来什么变化?”开学典礼上,黄如的叩问引发师生思考。

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时代的巨大变迁。东大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全力实施“原创能力突破计划”,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大力推进重大科研项目和基础交叉科研平台建设,培育大团队、大项目。学校全面启动研究“面向2030”和“卡脖子”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致力于做有使命感和穿透力的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效。

6月5日,东大未来技术学院揭牌。同日,该校未来产业科技园揭牌。6月6日,东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同日,该校集成电路学院揭牌。在东大121周年校庆之际,该校一揽子“未来计划”顺利落地,学校科学研究驶上快速发展新赛道。

近年来,东大始终坚持加强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提升新兴、强化交叉”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全方位推动学科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打造多个人才培养特区。

作为东大新学科,也是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专业类“交叉工程类”下的唯一专业,未来机器人专业将依托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机器人领域对原创性技术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东大另一个新获批专业“电动载运工程”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该专业是面向“双碳”、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需求,深度融合电气工程、新能源、载运工具、人工智能、信息通讯等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工科专业,旨在培养满足未来“空天海地”先进载运系统全电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今年5月,2023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名单公布。东大申报的“日语+电子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学”“会计学+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法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双学士学位专业全部获批,均在今年开始招生。加上去年获批的“英语+信息工程”,该校目前拥有6个双学士学位专业。

“当前和未来的创新更多在领域交界面、学科交界面,学生们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勇于探前所未有之路,做前所未有之事,真正提高创新的本领。”黄如表示,学校具备工理文医齐全、工科实力雄厚的卓越学科体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元多维的学习资源,深化拓展知识体系和学术视野,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练就“破茧成蝶”的硬翅膀

10月7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最有价值运动员评选结果公布,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女子游泳运动员张雨霏获此殊荣。本届亚运会上,张雨霏获得6个项目的冠军,同时打破4个项目的赛会纪录。此前,尚未有中国游泳运动员获得该项荣誉。经过不懈努力,张雨霏终于圆梦。

张雨霏从进国家游泳队的那一刻起,就锚定了“中国国歌因为我而奏响”的目标,她忘我训练、挑战极限,终于在东京奥运会等大赛上为国夺得多枚金牌,被誉为“蝶后”。这一“破茧成蝶”的力量,蕴藏在东大师生无惧困难、敢想敢拼的奋斗基因中。

在杭州亚运会现场,东大参与研发的“黑科技”——基于智能超表面(RIS)的新型移动通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据了解,智能超表面(RIS)的物理原理源于信息超材料,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教授崔铁军团队于2014年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并完成实验验证,已成为我国在基础原创及全产业链全面领先的潜在突破领域之一。经过近10年的深耕,该技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型赛事中规模应用,为未来打开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提供宝贵经验和有力数据支撑。

硬翅膀不是在温室中长成的,而是在深耕科研中磨炼出来的。孙伟生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大教授,她一生致力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日复一日“泡”在尘土和噪音混杂的实验室里。30年前国内没有卖钢纤维的厂家,她买来废弃钢绞线,一段段切割、一点点剥离钢纤维,再加入混凝土中拌和。为了精准测试钢纤维分散的均匀度,她用手感受混凝土浆液,最终解决了三峡大坝混凝土开裂等难题。她说:“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诠释建筑之生命。我琢磨了一辈子,还是意犹未尽。”

“老一辈科学家常说,基础研究是枯燥的,要甘坐科研冷板凳。”东大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熊昱安正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逐梦科技事业。“今年是我坐‘冷板凳’的第8年,我研究的分子铁电材料在传感、探测、存储、光伏等器件中有着广泛应用。”

东大教务处处长殷国栋介绍说:“我们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导师,实行大项目制、大学分制,为了实现产教融合、做真问题,我们设置了特殊的容错机制,提倡‘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精神。”

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是东大一以贯之的办学追求。该校确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重大关切、服务产业重大需求”的价值追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聚焦“三个服务”,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成效。“东大师生将继续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左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