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职业教育五年贯通培养的时代价值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江苏,跨越中职和高职两个办学层次的五年制高职,是百姓口中“家门口的好大学”———

探寻职业教育五年贯通培养的时代价值

■本报记者 缪志聪

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的产科护士王洁珣初中毕业后进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学习,5年后转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继续本科学习。和那些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大学的同学相比,王洁珣的医学基础更扎实,护理技能更熟练。优异的表现,让她在江苏省政府奖学金项目的申请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成为剑桥大学交换生的机会。

20年如一日,通过对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重构,江苏成功走出了一条五年贯通一体化育人的实践道路,为职校生的成功创造了无数可能。在最近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探索的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项目荣获特等奖。

这种跨越中职和高职两个办学层次的办学模式,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时代价值?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对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五年制独有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否经受市场对职业教育的考问?日前,记者走进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一探究竟。

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并非心血来潮。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选择五年贯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必然性。

1985年,江苏在全国开始率先举办五年制师范专科教育,至上世纪90年代,又在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试点,1996年以后,将试点主体扩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优质职教资源。21世纪初,省委省政府作出进一步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接受高等教育愿望,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003年6月,省政府批复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探索五年制高职校的育人模式改革,打造“五年贯通长学制”的“集合式”高职发展品牌,在全国独树一帜。

回顾这段历史,以初中毕业为起点,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实行五年贯通培养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印刻着“率先探索、先行先试”的时代标签。

面对紧迫的现实需求,办学伊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就面临着标准体系缺失、教学过程失范、办学治理低效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院苦苦寻找答案:未来发展首先要抓住什么?

经过实践探索,江苏发现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往往由中职和高职各管一段,未能形成一贯的育人目标,导致人才培养的脱节,“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思路由此成为五年制高职发展的主线。

2007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开展课程改革,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人才素养、专业技能、岗位实践进行五年贯通设计,其课程内容重实践、适需求,并开发了129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各办学单位在省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每年滚动式修订。”学院党委书记刘克勇介绍说。

经过20年的探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经验,率先在全国建构完成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内涵一体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教学流程的“一体化实施”、办学单位“一体化治理”。三个“一体化”奠定了“小学院、大学校”的基本办学体制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也是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

这标志着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整体设计了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教学各环节,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特点、教育教学规律来统筹设置课程。”刘克勇说,五年一贯制可以统筹安排教学计划,避免了中职与高职衔接过程中因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等造成的学时损耗,从而整体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融合,办学实践的现实定位

由于“本地生源为主”等独特优势,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牢牢把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实现“区域融合”,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历程中的第一选择。该院明确,各办学单位依据五年制高职质量指标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结合区域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统筹布点,对接本地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异化设置专业。

当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个办学单位仍在不断进行专业调整,聚焦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学前教育、护理、现代服务业等技术技能训练周期长、教学内容复合性强、贯通培养优势明显的专业,撤销一批条件不足、需求不旺、水平较低的专业。

与此同时,该院各办学单位还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积极性,做强“平台融合”。“校企合作能否成功、是否有效,关键点在于能否有一批企业(单位)愿意与学校进行真正的校企合作。”刘克勇介绍说,当前学院在明晰合作主体在产教融合育人方面的权责基础上,采用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的方式,成功组建了如“鹏程职教集团”“苏北财税共享服务中心”“京东校园商务中心”等30多个层次分明、梯级合作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在刘克勇看来,突出“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育人理念,形成“目标融合”,是校企成功合作与毕业生受到欢迎的关键,学院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必须达成对“立德树人、德技双修”育人实施方案的共识,在育人实践中引导学生“跳出学校看人生”“跳出专业看职业”,“不仅关注学生现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课程与学生终身发展的匹配程度,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观与素质教育课程观的有机融合。”

在这样的育人理念下,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各类课程都有准确的功能定位,尤其是专业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大力改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体系,不仅融入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还将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毕业生不仅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贴近老百姓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的定位,五年制高职已成为全日制高等教育通向县区和农村的主渠道,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与传统大学毕业生不同的是,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多面向本地就业,服务于本地中小企业发展,几乎是唯一“留在本地,建设家乡”的高等教育人群。

据统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的新生中,县域以下生源占80%以上,其中农村生源占70%以上。学院毕业生生源地就业率在85%以上,服务中小企业比例在80%以上,20年来累计为县域以下培养毕业生约33万人,有效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年制,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褚志平每年都会参加医院的招聘工作,她说,同等条件下更青睐五年制高职的毕业生。“专业基础牢、职场黏性高、发展后劲足”,是用人单位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形成的共识。

五年制毕业生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岗位适应性强,这与五年制高职长周期教学的优势分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仅“宜长”,而且“宜早”。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小、适应性好、可塑性强,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其形成牢固的专业思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

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庄西真认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处在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期,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从14岁起,人就进入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容易对技术技能产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此同时,五年一贯的修业年限有效延长了职业技能训练时间,有利于统筹安排实践训练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技能。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尤其注重发挥学生培养起点早、技能训练时间长、教学内容复合性强的优势,实行模块化提升,后一模块在前一模块基础上深化推进,切合素质养成、知识获得、技能习得、创造力提升的累积效应与年龄效应。

“一二年级突出知识入门、单项技能、职业认同等基础性要求;三四年级突出知识关联、多项技能、职业定向等综合性要求;五年级突出知识应用、综合技能、职业发展等创新性要求。”刘克勇具体解读说,五年培养期间,学院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进阶要求,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实施不间断教学管理,形成工学交替、学用互嵌、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与交叉融合,劳动力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而复合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呈现出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可迁移等特征。职业教育常设的健康服务、护理、学前教育、艺术等专业,都需要长时间反复进行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具有更加复杂的职业能力,也更加符合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长学制学习,而这正是五年制高职办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2021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发起成立的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得到了20多个省市高职院校和多家全国性行业企业机构的积极响应。在长达20年的实践与探索中,江苏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五年制高职,在五年贯通一体化育人实施方面,形成了既定的原则、路径、程序和内容,并在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制度体系实施上不断深化与完善,为全国五年制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江苏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