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拓展生命“长宽高”
——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二十年实践探索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郑晓芬
获奖成果信息
成果名称:《拓展生命“长宽高”——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二十年实践探索》
奖级: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负责人:袁卫星
共同完成人:冯建军、卢锋、郑晓芬、何润秋、朱永新
重视并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生命教育,是贯穿生命发展全过程的终身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迫切的现实需求。
“重视并开展生命教育”已被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条例》等,并在教育界渐成共识。然而,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晚,对什么是生命教育,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与争鸣阶段。中小学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理论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碎片化、协同机制欠完善等问题。
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是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新生命教育团队想为、乐为的共同选择。团队紧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倾20余年心力,以生命为原点,向内审视生命的本质,向外建构教育的场域,构建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敢为:探索生命教育的路径
(一)双线初探(2001年—2010年)
理论研究。团队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初步构建本土生命教育理念。在《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等论文,出版《生命与教育》等著作。召开全国性研讨会,自觉地搭起生命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桥梁”。
校本实践。从生命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三个维度开发1.0版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将生命教育融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及学校文化建设,推动校本化开展。撰写生命叙事《一堂课能不能挽救学生生命》,在《教师博览》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出版《生命课》系列丛书,入选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受邀参加首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作经验介绍,获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生命彩虹奖”。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团队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八一”帐篷里为孩子们研发“生命故事盒”,在北川开启“新教育,新生命,新北川”教育行动。《中国青年报》以《用生命唤醒生命》为题整版报道。
(二)课程建设(2010年—2015年)
课程研发。筹建新生命教育研究所,研发《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让生命教育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从生命的“长宽高”三个维度构建2.0版生命教育专设课程,编写全学段课程用书。
区域实验。授牌数十所基地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实践,开展教师培训、课堂观摩,承办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等活动,区域推动生命教育实践。相关成果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奖。
(三)辐射推广(2015年—2022年)
基地校联盟。组织生命教育论坛,组建由全国158所生命教育基地校组成的课程实践共同体。出版全学段《新生命教育》课程用书22册和《生命教育教师手册》,推动基地学校开展以专设课程为主,学科渗透及各类教育活动相结合,家校社协同推进的课程实践。在陕西安康、贵州毕节等地开展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公益活动。承担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生命教育推广项目,与香港教育大学联合发起“海峡两岸港澳地区经验整合”项目,共建共享开展两岸生命教育实践。
学习中心建设。完成教育部委托课题等多项研究,出版《新生命教育论纲》。编写《新生命教育》(抗疫版)等免费向全网推送,推出“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课”,在线学习人数超过500万人次。编写出版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读本和课程资源。依托深圳云端学校,建设生命教育网络学习中心。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推出3.0版生命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生命教育体验馆,打造场馆课程空间样本。与深圳市宝安区委合作共建青少年生命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深入探索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
有为:创新生命教育的内容
(一)理论成果:率先提出“拓展生命长宽高”的生命教育理念
人的三重生命。团队提出,完整的生命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由此构成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构筑了生命的长宽高。
生命教育的内涵。团队提出发展性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成就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生命教育的目标。就自然生命而言,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加强锻炼,活出生命的长度;就社会生命而言,引导学生学会交往,积极生活,融入社会,活出生命的宽度;就精神生命而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自我超越,活出生命的高度。
生命教育的原则。基于生活,在生活中,遵循生命发展的节律,提升生命的质量。为此,强调以下原则:第一,以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性原则;第二,基于活动的体验性原则;第三,尊重和关怀生命的人文性原则;第四,家校社共生共育原则。
生命教育的教学。新生命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类。第一,认知类方法: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批判性思维法;第二,体验类方法:角色扮演、生命叙事、欣赏法;第三,实践类方法:参观教学法、实作教学法、探索教学法。
生命教育的评价。将对学生生命发展水平的评价,对生命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校生命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作为评价要点和方法。
20多年来,团队先后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发表《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论新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等论文,在商务印书馆、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生命教育论纲》《生命教育教师手册》等著作,系统完整地构建了新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
(二)课程成果:完整构建“3维度6板块144主题”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团队围绕生命的“长宽高”3个维度,构建了“安全、健康、养成、交往、生涯、信仰”6个板块144个主题的教育内容体系,即生命与安全,包括居家安全、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生命与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生命与养成,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等;生命与交往,包括亲近自然、沟通父母、结交朋友等;生命与生涯,包括自我认知、管理能力、规划能力等;生命与信仰,包括认识自我、价值选择等。团队围绕这六大板块,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每个生命阶段学生生活实际,研发了144个主题框目,科学系统地对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上述内容统合其他课程中分割的生命教育学习内容,具有整合性;围绕日常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生命现象展开,具有生活性、实践性;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和面临的问题设计螺旋上升的生命教育主题,具有连续性、进阶性。
(三)机制成果:先行先试“以专设课程为主导”的生命教育实施机制
在生命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的大背景下,团队先行先试,探索出“以专设课程为主导,学科渗透、主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家校社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机制,形成“以人为本、多元参与、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协同开展”的生命教育新样态。
以专设课程为主导。每周开设一节专门的生命教育校本课,与心理健康课相结合;拿出班会课中的一部分,讨论生命教育的问题,形成系列。结合学生生活开展各类生命主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体育“1+N”课程、电影课程、班会课程、每月一事课程、生涯课程、生日课程、生死课程、劳动课程等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设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生命教育实施机制。同时,着力建设生命教育网络课程,实现生命教育可持续、常态化;开发微信公众号“拓展生命长宽高”,共享课程资源;共享电子书,弥补课程用书网络资源的不足。
以基地校推动共同体建设。目前已挂牌生命教育基地校158所;开展各类生命教育培训500余场,累计培训种子教师5万多名;在线讲座100余场,累计受众超100万。团队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先后承办第十三、十四、十六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辐射全国多个省市;与香港教育大学一起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港澳地区生命教育的开展。未来,我们将完善生命教育网上学习中心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实践共同体,服务全国师生。
“家校社”协同推进。团队以“家校合作共育”为行动内容,以办好新父母学校为载体,积极研发新父母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各学段均有相应的主题。同时,创造性开展生命教育电影课,邀请亲子共赏生命教育电影,观影后邀请专家学者现场分享生命教育先进理念,促进父母、孩子与教师的共同成长。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力量在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影剧院等)规划设计生命教育馆,指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场馆资源开展生命教育。以专题讲座、培训研讨会、成果交流会、网络课程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认识,继而进一步运用、提升生命教育专设课程。同时,通过各类媒体、网络等平台进一步丰富和推广生命教育,进而真正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再为:致力生命教育的推广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团队在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建构生命教育理论,推动生命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生命教育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两度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奖,三度获宋庆龄基金会“生命彩虹奖”。
今后,团队将继续丰富和完善新生命教育成果,继续开展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继续致力于成果的公益推广,以期为更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鲜活样本,为更多师生收获生命成长增添向上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