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愿做‘播种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教35载,宜兴市丰义中学教师杜华祥坚守乡村教育第一线,用爱心和细心陪伴每一位学生成长——

“一辈子愿做‘播种人’”

■本报记者 陈思洋 通讯员 吴霄

8月底,空旷的校园蝉声阵阵。杜华祥像往常一样坐在办公桌前,将散落的课本、资料一一归档。“马上要开学了,趁着空闲整理一下,迎接新一届初三学生。”他一边翻阅布满红字的讲义试卷、教案设计,一边接受记者采访。

35年前,大学毕业的杜华祥选择回到家乡宜兴,成为丰义中学的物理教师。从1996年至今,杜华祥一直担任该校初三年级班主任。在他眼里,学生们像千万颗充满希望的种子,他和同事们用爱与责任呵护滋养,陪伴成长。

扎牢“根系”才能经受风雨

“杜老师总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物理知识,大家爱听,也容易理解。”“杜老师说,物理是理解性学科,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在实践中观察现象,形成思考。”……在学生们眼里,杜华祥很幽默,他的课堂充满活力。“杜老师让我觉得,学物理不是特别难的事。”该校毕业生唐宁回忆说。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作为物理教师,让每个学生都爱上自己的课堂,在课堂上汲取滋养,是杜华祥从教多年的不懈追求。“我想帮助他们扎牢‘根系’。只有这样,‘种子’才能经受住‘风雨’。”

在教学中,杜华祥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及时反思,改进并提升教学技能。“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我都要先做一遍。一方面是给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通过做题明确考查的重点、难点,在讲题时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

面对年轻教师,杜华祥总爱强调三“备”:“课一定要备好,还要备好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虽然早已对教材知识点了如指掌,但杜华祥每年都坚持重新备课。“每届学生的认知能力都不一样,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不能因为教材知识没变,就用过去的旧方法对待新学生。”

每颗“种子”都值得期待

丰义中学地处宜兴市西北部官林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较高,不少孩子存在父母离异或父母忙于工作等情况,家庭教育相对缺失。面对这些孩子,杜华祥既管学习,也负责他们的身心健康。

“他今天又没来?我这就去找……”上个学期的一天,任课教师告诉杜华祥,学生小王(化名)又无故缺课。小王年幼丧父,遭逢家庭变故,性格较为叛逆。在联系小王家人未果后,来不及忙完手头的事情,杜华祥急忙往他家的方向奔去。找到了小王,杜华祥没有直接严厉地责备他,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开解,劝导他回校上课。“总说班主任难当,可是如果你真的把这份‘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他们一定是会有改变的。”杜华祥说。

“我们农村学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杜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遇到学生有不会的地方,他一定要一对一把他辅导好。”和杜华祥搭班的语文教师芮勇智告诉记者,本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信念,杜华祥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开小灶”。有时,个别学生因为生病等不能来上课,他就上门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给他们单独辅导。

在杜华祥看来,每颗“种子”生长节点不同,花期不同,有些“种子”会开花成为树,有些“种子”是一株普通的小草。他认为,每颗“种子”都需要阳光,有各自的美好,每个生命都值得期待。

“接力”守望静待花开

今年6月中考前夕,杜华祥与即将迈入考场的学生迎来初中生涯的“最后一课”。他耐心叮嘱大家做好考前准备以及注意事项,为班上每一位学生送上礼物——两瓶可乐、一块发糕和一个粽子,并在黑板上写下“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在孩子们的重要时刻,我想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他们。”

杜华祥总是放心不下班里的学生,他想再给他们“浇一点水,见一点光”,帮助他们有朝一日“破土而出”。一天24个小时,杜华祥待在学校的时间有13、14个小时。即使没有课,他也愿意留在学校陪伴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帮他们纾解压力。

“这么多年过来了,不是没有机会去城里,但是他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这里。”丰义中学教导主任徐秋告诉记者,很多学生的父母曾是杜华祥的学生。“有人说,乡村学校留不住人。但是,我们这里不一样。”近年来,丰义中学几乎没有流失过一位年轻教师,全校目前有27名教师任教超过20年。在杜华祥的感染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接过接力棒,在这所乡村中学默默扎根,守望“种子”破土发芽。

没有耀眼的光环,在乡村学校最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最普通的工作,杜华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为师之责”的理解。“今年,我已经送走第27届毕业生了。想一想,时间过得真快啊,还有3年我就退休了,心里真的舍不得。”又一次,杜华祥目送学生奔赴四海。他转身站在新的起点,拉开又一场成长与收获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