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诠释志愿精神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常州大学法学理论专业21级研究生陈醉依托法学知识,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用青春诠释志愿精神

■本报见习记者 方欣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讲台上,常州大学法学理论专业21级研究生陈醉转身,在黑板上郑重写下“万事法为先”。她扬起笑容,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将法“吹”进青少年心中。

青春最美的姿态在于奋斗与奉献。截至目前,陈醉3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荣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好青年等称号。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流动儿童权益保护、罪错青少年帮教、新媒体建功乡村振兴等志愿项目,用青春诠释志愿精神,获评第二届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

用心守护,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自大学起,陈醉便积极投身于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事业中,坚持探索流动儿童权益保障方式。常大周边有许多流动儿童聚集社区,这里的孩子随父母来到城市,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脸上的神情胆怯又自卑。一次活动中,陈醉接触到他们,“孩子们的模样让我感到心酸,我想帮他们找回朝气与自信。”在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陈醉成立了“阳光护童”团队,定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为了打开孩子们的心扉,我要充分了解他们。”陈醉带领团队走访流动儿童家庭,发放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及成长状况,坚持到社区陪伴他们,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引起社会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广泛关注。

大三时,为了更好地准备研究生考试,陈醉暂时离开流动儿童聚集社区。离别之际,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女孩跑过来抱住她:“姐姐,谢谢你对我的关心,你以后一定要回来,看看更优秀的我!”两年的陪伴,让这个曾经自卑敏感的小女孩收获了自信,激扬起生命的更多可能。

“短期志愿服务存在局限。这两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科学、可持续地为流动儿童群体提供帮助。”经过不断实践探索,陈醉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她所在团队提出流动儿童权益保护的本土化模式,该成果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特等奖。

普及法律,罪错少年重归正途

法学课堂上,当教授讲到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时,陈醉常为那些迷失的孩子感到惋惜:“犯错的青少年应该有改过的机会。”怎么做才能让他们重拾积极向上的希望?一次偶然的机会,陈醉加入常州市武进区弘道罪错青少年帮教公益中心。此后,她定期前往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检察院,根据罪错青少年的犯罪情况、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制订不同帮教计划,并开展德育法治、心理疏导等行动,引导罪错青少年认识错误,顺利回归社会。

小峰(化名)是陈醉帮教的第一个孩子。他因缺少陪伴而沉迷网络,为购买游戏装备两次盗窃。在弘道帮教中心,小峰从叛逆抵触变得积极乐观,陈醉见证了少年的自我重塑与灵魂蜕变。“姐姐的陪伴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未来,我一定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去年8月,小峰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向陈醉表示感谢。

小峰的经历更增添了陈醉坚持下去的勇气。她随即组建团队加入弘道帮教中心,共同帮助1679名罪错青少年度过考察期,为一个个笼罩在阴影下的家庭重新撑起“希望之伞”。

“如果时光可以倒回,我希望能在这些孩子犯罪之前就认识、帮助他们。”为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陈醉整装再出发,成为“宪法与党章”普法志愿团一员,长期担任常大附小、戴溪小学等多所学校的法治辅导员,开设普法课堂,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

实践调研,影像讲述乡村振兴

在与流动儿童和罪错少年的交往中,陈醉意识到,城乡差距对青少年群体思想及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她慢慢理解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深刻内涵。于是,她决心走进乡村,深入观察乡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在青年记录者联盟创始人赵景的号召下,陈醉加入新媒体拍摄团队,成为一名奋斗在乡村振兴宣传一线的“新兵”。她跟随团队翻越一座座大山,前往安徽省夏集村、湖南省七里山等地,拍摄乡村振兴微纪录片,部分优秀作品获“学习强国”专题报道;赴贵州省南猛村记录南猛村茶业发展,作品《叶叶笙歌》于2022年五四青年节上线,播放量突破800万次;探访南猛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全英文讲述芦笙文化传承及制作工艺,作品《笙声不息》在首届“高教社杯”高等学校“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中获省二等奖。镜头中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陈醉深刻体会到,中国乡村好故事值得世界倾听。

截至目前,陈醉志愿服务2656个小时。在2500多个日夜中,她走访100余个流动儿童家庭,开展志愿服务91场,服务3225人次,帮助1600余名罪错青少年顺利度过考察期,用7年青春照亮了青少年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