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打造江苏教育现代化实践的“苏州样本”
■本报记者 董康 杨潇
①
②
③
图①为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学习绘画,图②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与物流学院学生主播进行直播,图③为昆山市第二中学学生在上机器人课程。
沈新雨 摄
1994年,在全省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1998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地级市;2007年,率先在全省整体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2013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2019年,在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检测中,公共教育领域满意度位于全省第一、全国第三……30年改革发展,30年开放创新,苏州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率先”,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快速度、更高效率、更可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生动诠释了“走在前、做示范”的深刻内涵,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江苏实践贡献了“苏州样本”。
坚持“一体”发展,
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
秋学期开学,张家港市南丰小学永联校区的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快地奔向美丽现代的校园。该校曾是一所最基层的农村学校。2013年,张家港市推进“美丽学校建设行动”,随后该市南丰镇和永联村共同投资1亿元异地兴建这所乡村学校。如今,该校已成为张家港市设施最好、校园最美的现代化乡村小学之一,建有星辰少年科学院、地下人行通道,配备运动场、体育馆、交通安全教育馆等专用场馆,农村娃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南丰小学永联校区的“脱胎换骨”,是苏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促进各类学校一体化发展的生动案例。“教育公平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说。
随着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昆山市面临“幸福的烦恼”。近10年来,该市学校数由2012年170所增加到2022年309所,在校学生数由16.1万人增加到38.3万人。教育基本盘体量大、增长快、矛盾多,如何破解?该市探索出一条规模巨大、公平普惠、优质均衡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昆山之路”。
昆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卿胜告诉记者,该市创新推出学校建设“六个优先”模式,2012年以来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205个,累计投资140亿元,新增学位13.9万个。严格执行招生入学“四个百分百”,实现全域招生入学“零择校”;2016年起实施新市民子女积分入学,全市公办学校累计吸纳新市民子女逾8.6万人。推出直属紧密型、区镇协作型、跨区镇联盟型3种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28个教育集团,实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全覆盖。
张家港市在区域推进同城化教育上持续发力,通过减免土地与校舍租金、补贴教师社保、派驻安保人员等方式,推动全市8所民办新市民子女学校100%通过苏州市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工程验收。为解决新市民子女学校师资匮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题,该市积极实施“扶智计划”,以结对帮扶、联盟办学、教育引智为路径,着力为民办新市民子女学校打造懂教学、会管理的师资队伍。
如何推动“新建一所学校成就一所学校”?“我们的办法是创新实施学校‘校长筹建机制’。”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成家武告诉记者,新校建设伊始,校长就到任,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一起成为建设主角,全程参与学校建设。“当一所新学校呈现给社会时,它不只是工程建筑,更是融入教育美学、彰显育人价值、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家园。”
对于1994年建成的苏州工业园区来说,打造优质均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环节。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介绍说,该区实行“双腿走路”,一方面高水平转型乡镇学校,用3年时间推动园区15所乡镇学校达标升级,并收归区级一体化管理,实行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薪酬待遇。另一方面高标准建设新型学校,先后“拆停并转”80多所复式单班的村办、镇办学校和办学点,高标准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每年都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一批新学校竣工启用、一批新学位投放招生,实现了从遍布湖沼河网的乡村小校向现代城市优秀品牌学校群落的华丽转身。
秉持“所有”原则,
持续丰富“苏式教育”内涵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两三个小时,是昆山市第二中学篮球队学生的训练时间。“在‘教体融合班’,不仅文化课能得到保障,还能获得专业体育教练的指导。”该校教体融合班初一学生赵逸豪高兴地说。记者了解到,该校与昆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合作开办体育特色班,这也是该市体育局、教育局共同设立的“体教结合”试点班之一。昆山二中党委书记仲跻宏介绍说,“教体融合班”每年招收30名学生,自1993年开办以来,已为省体育运动学校、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等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
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苏州市始终秉持“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原则,不断丰富“全纳、公平、优质、适切、开放”的“苏式教育”新内涵。
高质量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关键,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张家港市把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作为构建教育高质量体系的核心,以打造“有品”的课堂为目标,该市教育局印发2020年1号文《关于新时代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课堂教学基本原则,教研部门出台各学科教学规程,各中小学开展校本研究与实践,合力推动课堂教学向“学习中心”“学生中心”转型。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周颖介绍说,该校从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课后实践、学习评价入手,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动手创造等能力。“教育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周颖认为,教育传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基,同时,教育现代化还要有着力点。记者看到,这里的科创实验室、纳米技术实验室、环境修复实验室和变频电源实验室,与“最中国”的校园融为一体。
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时正值课后服务时间,校园里一片生机与活力,小学部的孩子们将在社团度过一天“最快乐的时光”。该校结合学科特点,自主开发拓展校本特色课程,健康体育、书香阅读、艺术熏陶、科技探索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让学生在特色课程中汲取养料、健康成长。“学校的现代化教育以多元课程为抓手,全面指向‘五育’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可能。”该校党总支书记张锴说。
拥抱数字浪潮,聚合数字力量。在积极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中,苏州将智慧教育作为重要力量,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以苏州工业园园区为例,2014年,园区启动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先后建成国家级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全面构建全门类学科素养图谱、全学程学科课程资源,形成全区中小学全覆盖的百万级优质资源生态。
发挥“融汇”特色,
为经济社会发展蓄力赋能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间间隔断的直播间内,学生主播们正在进行电商直播,该校率先在直播电商专业开设新媒体营销、短视频运营、直播运营等前沿课程。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驰轩介绍说,学校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聚焦学生就业“首岗”,从定企业、定岗位、定能力、定教材、定教法等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当前,该校正打造“育、训、赛、研、创、服”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真店铺-真产品-真实操”全流程实践教学体系,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城市,30年来,苏州坚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持续探索“科创牵引、产教融汇、开放合作”的苏州形态——2004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普及高等教育的地级市;2012年,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成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2020年,启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样本建设;2021年,被教育部列入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2022年,C9高校在苏州全部实现重大布局……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该校以中德“双元制”本土化运营延续国际合作办学成果,打造“双元制”教育培训中心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我们根据苏州产业结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布局。”苏州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沈文说,他们紧密对接苏州4大产业创新集群中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进行专业布局,为苏州经济产业转型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昆山开放大学紧贴地方经济转型,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科教融汇。该校成立昆山市域先进计算产教联合体,苏州市高端光电及元器件、高效物流及电子商务产教融合联合体同盟,与该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百度、飞力达物流、中国电信、丘钛微电子、劳士领汽车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10年,学校为昆山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6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培训6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
太仓市锚定“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总目标,不断放大“双元制”职业教育优势,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全方位推动政策措施、资源要素向在太高校集聚倾斜,提升高校在城市创新链条中的“支点效应”。2022年,太仓出台《关于加快在太大院名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全面加强人才供给支撑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太仓市大院大所创新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截至目前,与太仓开展全面合作的高校院所达21所,在太大院大所总数达10家,形成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发展格局,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