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百年诗书传风雅 一园桃李竞秾华
——江苏省震泽中学百年发展纪实
■本报通讯员 水菊芳
①
②
③
图①为该校育英之门
图②为该校与武汉大学共建的电子信息与机器智能科创中心
图③为该校马术课程
图为教育家汪懋祖”活泼泼地“题词
“先哲有言,志存高远。跻圣轶贤,夫塾能限 ……”江苏省震泽中学建校之初的校歌穿过百年历史,留音耳畔;“乐育英才,蔚为国器”的谆谆教诲从过去流传至今,唱响永恒的教育使命。
1923年,施肇曾和施肇基兄弟敬恭桑梓,斥资兴学,在震泽镇王锡阐祠堂旁创办私立震属初级中学(江苏省震泽中学前身),震泽中学由此开启了绵延百年的办学之路。学校三迁其址,六易其名:1937年在抗战中被迫迁址上海的觉园;1949年后,先后被命名为“苏州地区重点中学”和“江苏省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2003年正式更名为“江苏省震泽中学”,2007年迁址至吴江城区办学,2020年成立江苏省震泽中学教育集团。
百年栉风沐雨,十秩薪火相传,变迁的是办学的地址和名字,不变的是建校之初的育人目标、办学精神和积淀百年的教育文化。学校创始人提出的“乐育英才,蔚为国器”的育人主张,近代教育家汪懋祖题写的“活泼泼地”劝勉词,明末清初“学究天人”王锡阐的“天问”求索精神,共同构成了学校绵延百年的文化基因。历经百年承创,学校形成了以“诚朴”为校训、以“养诗书大气,育济世英才”为核心理念、以“朴茂弘毅,知行卓绝”为学校精神的理念文化体系,为新时代学校高品质发展和“活泼泼地”卓越学校的建设提供了不竭的文化动力。
“乐育英才,蔚为国器”:
百年教育矢志不渝的育人目标
建校初,学校创始人提出了“乐育英才,蔚为国器”的育人主张:“英才”指才智杰出的人才,“国器”即国家有用之人才。这是在艰难的岁月中、战火的余烬里,先辈拳拳爱国之心的鲜明表达,希望学校的每一个教育者都以“为国养器”为重,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
正是在“乐育英才,蔚为国器”的办学初心的指引下,震泽中学走出了为革命捐躯的烈士陈耀庭,为民族科技发展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为地热研究作出系统贡献的院士汪集旸以及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微电子科学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施敏……从两院院士到百科精英,从省部级干部到基层工作者,从全国劳模到行业骨干,建校百年,震泽中学培养了数以百计的杰出英才、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数以万计的合格劳动者和建设者,人才济济,桃李华秾。
“乐育英才,蔚为国器”的育人主张是在国家危难岁月中的“志艰危”的爱国表达,也是今天奔赴“中国梦”的路上“鸣盛世”的时代回响。进入新时代,震泽中学将这一目标具体定向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定性在“德智双修、身心两健、学创俱能、知行卓绝”,定位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国之栋梁”。这既是对学校历史品性的深刻解读,也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更是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响应与生动实践。
袭先贤之殷切教诲,乘时代之万里长风,震泽中学聚焦“乐育英才,蔚为国器”的育人目标,着力培养对国家有用、为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
一是立足根本任务。党的第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素养,更要有高远的理想信念,有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抱负。无论将来是为国家、民族和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而名垂青史,还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无闻,始终怀着“诚信守真、朴实求是”的校风,以饱满的热情和全部的才智,发挥能量,创造价值。
二是把握时代脉搏。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创教育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基础。震泽中学赓续“学究天人”跨越千年的求索精神,在“立足内源优势,融合现代科技,顺应课程改革,凸显科学精神”的科普教育特色办学之路上,重装出发,以“‘天问’点亮梦想,科创智育未来”为核心理念,开启了“天问”科创梦工场的建设。通过开发独具校本特色的“天问”科创课程群,学校打造多样态的科创研习空间,搭建“科创达人秀”展示平台,以“四阶六步”项目式学习法,致力于学生科学精神、科技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为培养面向未来的科创人才奠基。
“活泼泼地”:
滋养学生身心两健的教育思想
1923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学生、我国近代教育家汪懋祖先生曾为震泽中学题写劝勉词“活泼泼地”,寄寓着先贤对震泽中学办学的殷殷嘱托,“活泼泼地”也成为学校的珍贵记忆和办学愿景。
“活泼泼者,乃道体之本,然无一毫亏欠,无一息间断、固浩浩然、广大流行而无穷尽者也。”作为震泽中学践行与坚守的学校特色办学文化,“活泼泼地”教育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活泼泼地”教育,以关注个性化的“这一个”,成就“活泼泼地”“每一个”为核心理念,以“顺乎天性”为基点,以“着眼个性”为原点,以“激活灵性”为支点,通过构建“活泼、灵动、智慧”的学校文化场域和“生动、活力、人本”的师生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外显的生命形态:朝气蓬勃的热情、活泼开朗的性格、奋发进取的志趣;二是内蕴的生命精神:积极主动的思考、批判创造的高阶思维;三是主体的生命运动:充满活力的运动、灵巧主动的实践探究。
回眸凝望,震泽中学注重开创性、拓展性的教学思路,创造性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全面提升。从特殊时期的农耕劳作到后来的劳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劳动技能;从20世纪80年代的“晓庵天文”兴趣小组到后来的各类科技兴趣小组,依循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从文学社、舞蹈社、书画社、计算机社、篮球社等各类学生社团到社团活动课程化,拓展学生学习生活;从研究性学习活动到“育英微课程”的实施,学习活动系统化,育人模式变革转型。
重温题勉,震中人不仅仅是开启一次现实与历史的深刻对话,更是赋予“活泼泼地”新的理解和时代内涵。
新的时代,震泽中学将“建设一所‘活泼泼地’卓越学校”作为办学目标:注重“传承创生”,建构底蕴丰厚、因应时代、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追求“本真活泼”,崇尚思维活跃、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价值导向;坚持“多维灵动”,践行德性为先、素养为重、评价多维的育人方式;着眼“丰富生动”,营造多姿多彩、向善向上、和谐乐群的教育生活;立足“创新灵活”,实施科学民主、开放灵活、多元包容的治理机制;彰显“以人为本”,打造吴风儒韵、鸢飞鱼跃、以物化人的新苏校园。为此,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
特色多样,建构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丰富课程。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分域分类建构校本课程,形成育英德育、育英科学、育英人文、晓庵天文、育英太极、育英艺术、育英耕读、“天问”科创等课程门类;根据课程学习任务,课程门类按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个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子课程,满足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各具特色、各取所需、各美其美的课程群。
集群筑峰,创设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多维空间。学校现有“晓庵天文研究”“育英太极”2个省级课程基地和“生物学模型与建构”1个市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天问’科创”课程基地刚获得省级立项,形成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兼备、智育与体育、美育并举的多维实体学习空间格局。作为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项目,“晓庵天文研究”继承了王晓庵的天文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情趣,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育英太极”项目秉持“乃文乃武,养正化人”的核心理念,在传承国术精魂,弘扬太极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学模型与建模”项目和“‘天问’科创”项目构成科创类课程基地集群,为构建科创梦工场大舞台、激活学生们的科创因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学为中心,建立课堂教学改革的鲜活模型。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追求,学校开启了一场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学为中心的“能动学堂”课堂模型的建构,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协同合作学习、反思归纳学习的能力。通过“活泼泼地”教学文化主题研究节和苏州市“全面质量观引领下的苏式课堂”展示活动等,在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中检验效果,《“活泼泼地”教学:五育并举的课程与教学治理改革十年探索》获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活泼泼地”: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震泽探索》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守正创新,丰厚拓宽学生眼界的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多元共生:学校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多所高中缔结为友好学校,研学互访,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组织师生赴日本、新加坡研学旅行,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多元文化素养。学校现有《育英国际融合课程项目》《新丝绸之路跨文化国际交流项目》两个省基础教育对外合作交流重点项目,数人入选全球胜任力项目“青年后备军”计划;开设国际课程班,以当今世界对国际化人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领跑人才”。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为进一步落实“活泼泼地”办学愿景,提升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感,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震泽中学正积极推进“活泼泼地”校园生活新样态项目建设:通过学生“自组织”建设、“春天品质”学生社团建设、“校园四季”节事重构、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等,营造自然灵动的教育文化场域,构建和谐乐群的生活方式,激活生命主体自主成长、主动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丰富多彩校园生活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享受者,激活学生能动发展、自由活泼的生命自觉,激发其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的主体意识。
“丹心育人”:
助推教师德能兼修的发展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03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冲为学校题写“丹心育人”的劝勉词。何谓“丹心”?是坚定信仰、为国育人的红色初心,是无私关爱、爱无差等的仁爱之心,是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奉献之心,是人格健全、志趣高雅的高尚之心以及朴茂弘毅、知行卓绝的精诚之心。纵观震泽中学历史上的教师群体,不难发现这是一群“以生为本,讲学持躬”的充满“丹心”的教育工作者。
博雅持躬,师德为先。百年震中,教师以其卓越的师德操守滋养了“育英园”的一花一草。建校之时,学校经费微薄,教师以清贫之姿坚守岗位;抗战爆发,学校搬迁至上海“觉园”,在困境之中,震中教师清姿不渝,以生为本;特殊年代,震泽中学依然可以安放清静的书桌,让学生心无旁骛。
谦爱务本,师能筑基。爱国人士柳亚子为震中写的校歌中有言:“王苹而后王晓庵,讲学持躬两卓绝。”震泽中学的教师因其“以生为本、讲学持躬”的专业素养给一届届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吴江日报》在2023年开辟专栏,发表了该校一批学生回忆母校教师的文章,表达了学生对母校教师的真挚眷恋和由衷赞叹。
一片丹心,熔铸师魂。“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从苏东坡沿运河北上留下的诗句中,能感知百年震中与绵延的江南文脉相生相伴,就如同河流一样穿越千百年不舍昼夜流淌到现在。一代代震中教师扎根太湖之滨,坚定“育济世英才”的信念,以若水之善,铸就了矢志不渝的师魂。
百年风雅传承,教师精魂长存。目前,学校形成了由4名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以及近20位姑苏教育特聘人才、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和30多位区级学科、学术带头人组成的名、特、优教师群体,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达13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22人,占44.9%。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在“三新”背景下,优良的教师队伍需要的不仅是学历、名号,更需要顺应教育变革,不断开拓进取。为此,震泽中学重点打造“丹心育人”教师书院项目,以“现代学术型教师”为远景培养目标,确立“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校”的战略,以落实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为建设导向,以“双层‘三线多维’制”为主要模式,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手段,立德树人,师德为先,师能为重,着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的学术型教师队伍,逐步构筑江苏省震泽中学的人才高地。
顶层架设,建立“丹心育人”教师书院。书院按照教师专业阶梯式成长需求,开设朴茂班、弘毅班、卓越班,致力于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倡导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理念,为教师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研讨交流、实践探索、项目与课题研究等提供帮助,帮助教师突破各个成长阶段的瓶颈,力求让每一位教师由初职走向成熟、由成熟走向卓越。
师德为先,推进“温养师心”提升计划。一是在方式上讲究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以教师适切的方式进行;二是在时间上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有稳定的持续性;三是过程上,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四是在结果上,“采之而归于丹田”,温养要入脑上心,融化在血液中,体现在行动上,随着师德的锤炼而化为内心的职业操守和教育情怀。
勠力共生,着力打造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学科专业社群和跨学科专业社群,以共同的发展愿景作为价值驱动,产生内生动力,以专业性学习作为基本方式,致力于问题解决,以“共享领导”作为运行模式,保证自由平等的主题对话,激发专业活力与能量。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关注教师个体间组织化融合发展,即教师群组发展及个体在教师群组中的发展,形成“1+1>2”“群组中个体>个体”的群组模式。
自能发展,进行教科研专项突破。志在培养“现代学术型教师”,即将研究作为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善研究、善总结、善创新,拥有独立的教育教学思想、独特的课程教学话语权与影响力、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为打造有利于学术型教师孵化的教育平台,学校通过实施“主题分享、课题实践和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担当、有情怀的学术型教师队伍。
震泽中学所经历的百年,是筚路蓝缕、“缔造艰辛”的百年,是薪火传承、“诚朴育英”的百年,是教泽绵延、“桃李华秾”的百年。在这一百年里,震中时刻不忘服务桑梓,以生为本,讲学持躬,培育求是求真、勤奋致远的英才,震中不畏逆境,坚韧拼搏,在岁月中沉淀成不可磨灭的文化自觉。
“太湖之滨,慈云塔下,成才的摇篮里开满鲜花。辛勤的园丁在这里耕耘,希望的种子在这里发芽。我们扬起理想风帆,青春的好时光灿烂如霞,为了祖国更加繁荣,我们的智慧闪耀光华……”21世纪的乐章,延续着震泽中学的百年文脉,用新时代的节拍,奏响未来。湖阔天高识此心之份量,鸢飞鱼跃见斯道之流行。我们徜徉在“活泼泼地”育英园里,“草木蔓发,春山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