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用爱点燃希望
——记全国模范教师、镇江市新区平昌小学教师张秀颀
■本报特约通讯员 唐守伦 记者 王小亮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今年教师节,镇江市新区平昌小学教师张秀颀唱着这首歌,缅怀一辈子扎根乡村的教师父亲。
受父亲的影响和鼓励,张秀颀20多年如一日,坚守乡村教育热土,点燃了一个个农村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让学生幸福地放飞理想,张秀颀也从全国首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333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熟悉张秀颀的人都说,她有一颗包容的心,能让孩子学会自尊自爱。
学生小蔡上六年级时很叛逆,和同学们相处不融洽,还经常和老师“对着干”,可他却在妈妈生日那天,为不及格的试卷犯愁。小蔡一脸真诚地找到张秀颀:“老师,能不能允许我不把试卷带回家签字,我想让妈妈过个快乐的生日。”
面对孩子的孝心,张秀颀破例允许了,并且鼓励他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妈妈。从那以后,小蔡对她非常信任,在张秀颀的鼓励和引导下,小蔡表现得越来越好。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张秀颀总是用爱心和包容打动孩子,这样的爱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自己的一段段“幸福”。
在平昌小学,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很多孩子都由祖辈或其他亲人照顾,生活学习上缺乏依靠,张秀颀用爱温暖了他们。
来自重庆的单亲家庭学生小王,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张秀颀主动嘘寒问暖,经常带好吃的给孩子,安抚他的情绪。得知家长有事需要返乡,孩子无人照料时,刚做完手术的张秀颀二话没说,让小王到她家中吃住。小王的父亲哽咽地连声感谢。学期结束了,小王要转回重庆读书,张秀颀帮他办好了转学手续。开学后,小王打来电话:“张老师,我想你了……”听到这话的张秀颀泪水模糊了双眼。
小陈因放学后无人监管,作业质量较差。张秀颀主动联系家长,让小陈放学后留在办公室写作业,并帮他检查、讲解。期末,小陈考了91分。得知分数后,小陈的家长感激不已。
2010年,关注边远地区教育的张秀颀前往贵州都匀市金东谷林小学支教。当她来到学校时,眼前的一幕幕打动了她:大山连绵起伏,学校坐落在群山间,山路陡而弯,老师、孩子去学校至少要步行一小时;孩子们不善表达……“那一刻,我恨不得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知识、所有能帮助他们的一切都掏出来、送出去。”张秀颀说。
为了帮助当地学校,张秀颀把自己的课搬到线上,面向当地所有学校开课,为他们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支教期间,张秀颀一次次与脸部严重烧伤的小谭同学谈心,讲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给她听,帮助她走出心理困境。此后,她们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后来,在张秀颀的影响下,这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师范类院校,选择回到老家,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支教活动结束了,张秀颀对都匀边远山区的牵挂却与日俱增。贵州旱灾,她发动学校师生给帮扶学校捐赠饮用水;冬季,她为贫困的孩子们捎去衣物……
20年来,坚守乡村教育的张秀颀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孩子。今年春天,她在学校摔倒,导致骨折,医生建议她在家休息,但张秀颀深知学校人手紧张,毕业班的孩子们耽误不起。仅休息了一周,她就拄着双拐、忍着疼痛坚持到校,和教师们一起上课、一起教研。
播下“希望之种”,收获成功硕果。20年来,张秀颀每每想到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都会感到特别欣慰和自豪。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渐渐成长、成熟起来,担当起振兴乡村教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