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德润生命 向美而行
■陆伟东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小学坚定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把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视为学校凝心铸魂、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师德师风建设宣传基地校”等称号。
优化顶层设计,
增强文化自信
强化政治引领,夯实战斗堡垒。学校以“抓党建促校建,抓党风促校风”为工作准则,将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一是以支部为单位,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做到月月有学习活动,每季度有主题教育,每学期有党组织专题学习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强化德育工作。二是确立党员“‘1+3’助力行动”为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充分发挥党员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1” 即指向党员自身的“党员提质活动”;“3”即指向师生安全的“党员护学活动”、指向特殊学生的“党员暖心活动”、指向年轻教师的“党员助力行动”。三是成立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清单,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四是持续开展“清风润育校园行”廉政教育系列活动,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意识。
打造物型文化,实现环境育人。学校高度重视物型文化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积极影响。一是以“责任浸润”为校园物化设计理念,打造了责任文化石、责任文化墙、责任加油站、责任文化厅等多个以“责任”为主题的文化景观和场馆,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师德故事,使每一个空间都承载育人功能。二是在校园内重点打造党员活动室、红色长廊、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空间,给教师“浸润式”的熏陶。
立足师德师风,赋能教师发展
学校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以责任教育为抓手,打造教师队伍。一是结合学校责任文化,对“四有”要求进行校本化解读,即“人生有梦、腹中有诗、胸中有法、心中有爱”,并将其确定为学校“四有”好老师的形象特质。二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特点,依托青莲工作室、麦芒工作室、芳华工作室,明晰每个阶段教师发展方向和目标,构建教师发展梯队,为新教师“搭桥”,为成长期教师“筑台”,为成熟期教师“建梯”,实现分层助力发展。三是通过专家引领、团队共享,开展校内与校际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主题交流活动,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个体和团队的共同发展。
此外,学校通过校本培训、主题讲座、沙龙活动等形式开展各类专项培训;统筹安排教师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十项准则》《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并撰写心得体会;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建立微信研讨读书群,实现线上线下研讨相结合;组织教师们观看《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中国》等影视作品,强化日常浸润;创办《诗韵》专刊,定期刊登师生作品,辐射带动更多教师发展。
坚持多措并举,提升建设效果
规范制度建设,强化体系管理。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制订、修改和完善了《作风建设方案》《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及“岗位竞聘”量化评分细则》《教师考勤制度》《2021-2023年名师发展实施方案》《教师评优评先制度》《课堂教学十二不准》,以完善的制度促进教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树立典型榜样,发挥示范引领。学校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票选出师德标兵、“四有”教师、先进个人,并组织颁奖;以讲好师德故事为抓手,运用媒体展示、事迹宣讲、师德报告、育人感悟、文艺作品创作等方式全方位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注重师道传承,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生动局面。
创构特色评价,助力高效建设。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展开自评、互评,向学生、家长定期发放调查问卷,不定期开展座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事实为依据,对教师的教育情怀、职业态度等方面采用定性评价,对教师的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成效采用量化评价,并畅通举报渠道,对师德师风问题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实现评价方式专业化;编印“教师成长手册”,实行师德一人一档,形成阶段性考核表,建立教师考核结果档案库,实现评价结果可视化。
深刻剖析整改,提高自律意识。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结合前期学习培训,重点围绕意识形态、职业认知等方面开展自查自纠,并撰写报告;成立督查小组,落实领导责任,核查处理师德违规问题,曝光师德违规行为;建立家委会,设立师德师风建设意见箱、举报电话,编织学校、家长、社会、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网络。
(作者系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