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体系,做好课后服务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构建多元体系,做好课后服务

■南京市紫竹苑小学 孟兆飞 戚琳

2021年7月,国家“双减”政策公布后,南京市紫竹苑小学迅速行动,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机制管理,紧扣课后服务,从质量上做思考、在实效上下功夫,逐步探索建设了一套基于丰富资源融入的课后服务体系。

课程设置体系化。与一般学校课程不同,课后服务具有选择性、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紫竹苑小学逐步形成了包括五大领域、20个主题、多个项目在内的课后服务体系。五大领域分别为:文化传承、健康安全、劳动实践、艺术熏陶、科技创造。领域下设20个主题,依据学生学习进程和兴趣所在,可分别展开长、中、短期项目研究。例如文化传承领域下的博古通今主题,有“青铜印象”“大国工匠”等长期项目,有“聊聊运河”的中期项目,有“金陵风韵”的短期项目。

教育环境信息化。留得住、学得好、做得实,是衡量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和绩效的显性标准。所以,课后服务的重点不应仅是课程资源供给,还要为促进儿童自主学习行为建构信息化场域,最大化地帮助儿童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使课后服务转化为符合儿童发展特点的、更具有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对此,紫竹苑小学整合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金陵微校学习平台等平台资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和视频资源。此外,学校还将儿童在活动内容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重点、难点、易错点及兴趣点进一步梳理,并制作成微课,便于儿童找到支撑自己自主学习的工具,进行探索学习。

教师资源多元化。“双减”政策中提到,可以“积极争取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紫竹苑小学丰富并梳理了不同领域的教师资源,当前已经建设了一支多元化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其中校内教师不仅可以发挥学科特长,还能发挥个人特长,实现跨界教学;学校还汇集体育教练、京剧名家、民间艺人等校外人才资源,邀请他们作为专业教师走进校园,指导实践;通过视频连线,远方的名师专家也可以作为远程教师,讲授、点拨课程关键内容,扩展师生视野,触发更深思考。

教学实施协同化。教学实施协同化是指在团队合作中,课前准备、课中指导、课后评价,全流程一体化设计,完成既定主题下某个项目的教学或研究。以“青铜印象”一课为例,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团队多次研讨,广泛搜集、整理各类文物资源,并对学生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最终确定“青铜印象”为项目主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授课教室搬到了南京博物院,学生们也带着“青铜学习手册”走进了博物院,近距离体验和学习青铜文化知识;课后,针对青铜的历史、青铜的制作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们组成一个个小组,进一步探讨研究,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成果展示。在这样的协同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真实发生。

机制管理常态化。建立双向选择的选课机制。课后服务教师根据教学主题以及专业化程度,向学生发出邀请;受邀学生自主选择,既可接受邀请,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其他社团。所有选课均在小程序上进行操作,不受干扰,自主完成。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项目结课展示、项目资料整理反思等内容。过程性评价中,教师用文字或相机记录学生活动过程,课后发布社团班级群,并将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展示。项目结课展示有多种形式,如制作展板、研究报告等。项目资料整理反思过程中,由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整理项目资料,形成资源,供后续借鉴研究。

近年来,南京市紫竹苑小学着力构建开放性、递进式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并将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整合形成学习资源库,这些带有紫小学生鲜明学习烙印的课程,记录着、见证着紫小学生的成长轨迹,并为后续学生学习提供鲜活的资源供给。

(孟兆飞系南京市紫竹苑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中国陶研会智慧教育学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戚琳系南京市紫竹苑小学教科室主任,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区先进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