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不忘初心二十载
守望乡村润桃李
侯磊
2000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侯磊将教师生涯的第一站选在了泗洪县四河乡大庄小学。他说:“毕业时,我曾梦想着能留在城市工作,但家乡缺教师的状况又让我的内心十分纠结。最终我选择回到农村,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
四河乡位于泗洪县西南岗地区,地处苏皖交界,经济欠发达。“孩子们的眼神中对老师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望,是我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侯磊说。那时学校周边还是土路,每到下雨天,烂泥总会裹住自行车车轮,侯磊只好不时停下来,用树枝清理车轮上的泥土,骑3公里路要用近1小时。学期测试,学校只有一台油印机,为了及时将试卷刻写出来,他经常加班熬夜。为了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深更透,他放弃自己的私人时间,坚持每天放学后留下半小时,耐心帮助学生们答疑。作为一名班主任,他视所有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一般,即使是帮其他教师代课,也非常认真负责。20多年来,他从村小到乡镇小学再到乡镇中学,变化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教书育人的初心——助力更多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
农村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很多孩子的书写、表达等基本技能偏弱,为此,侯磊琢磨出一套特别的教学方法。周末他会带学生去镇上读广告牌,找错别字,也会让学生上街采访,当一回小记者。在这一过程中,他通过不断地观察、引导,在潜移默化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今已考入泗洪县第一高级中学的马尔沁,回忆起当年侯磊的照顾与开导,依然很感动。他说:“侯老师经常找我谈心,如同家里的长辈一样。可以说,初中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如今侯磊所在的泗洪县四河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志勇介绍说:“这些年来,先后有200多名原本成绩不太理想的留守学生在他的教育下考入重点高中,其中有70人考上了大学。”
2017年底,侯磊感觉身体乏力,被确诊为甲状腺癌,但当时学校还未放假,他就一直坚持到放寒假才去做了手术。“手术后不到一个月,他又回到了讲台。和他结婚这么多年,他和我在一起的时间肯定不如他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长。”侯磊的妻子包玉兰说。两年多来,他先后3次住院,每次都短暂休息后迅速回到工作岗位上。手术后需要长期进行放疗,他一般都会选择周末等节假日前往医院,尽量不耽误上课,不影响教学。
“一路前行,风雪兼程。”这是2018年新年伊始侯磊在微信朋友圈中写的一句话,也是这些年他的生活写照。侯磊说:“看到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我的内心有一种极大的成就感。回到乡村我不曾后悔,孩子们就是我们乡村教师的‘诗和远方’。”
严谨治学出硕果 锋出磨砺耀华光
严锋
当下,氢能是一种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燃烧后产生的是水,非常清洁环保。碱性膜燃料电池是氢能大规模高效利用的核心前沿技术之一,然而世界范围内高性能、长寿命的碱性膜材料一直无法大规模生产。为了突破碱性膜量产的核心问题,苏州大学严锋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长期的攻坚战并取得了突破。
2000年,严锋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德国、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06年他回国任教,主要从事离子聚合物与能源器件的研究。他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2年底,严锋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超薄碱性膜的中试生产,理论与应用研究均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利用人工智能指导高碱性膜的精准合成与构筑,实现超高分子量聚电解质的批量合成,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科研求真的同时,严锋还是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老师。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活跃在科研一线。学生们都说,“严老师比我们年轻人都拼。”他一年只休息两天,几乎每天都在课题组指导学生,尤其是在项目攻坚阶段,吃住都在实验室是常事;在太仓挂职期间,他顾不上休息,经常利用双休日等节假日返回苏州大学指导学生。
他因材施教,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成就自我、贡献社会。“严老师激发了我的科研兴趣,指引我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赵杰说,他是严锋的第一个研究生,如今已是苏州大学能源学院的一名教授,“严老师事必躬亲,从提出课题思路、优化方法到文章修改等,都严格要求我们,夯实了我走上教学科研之路的基础。”
近年来,严锋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相应技术成果已在盐城市友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中应用。其中,基于“聚离子液体嵌段共聚物抗静电剂” 技术的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液晶屏光扩散膜和电子产品触摸屏保护膜等工业领域,实现销售额近4亿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锋说:“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取得了这么多研究成果,不能让它们只停留在纸上,要让研究成果既‘上书架’又‘上货架’。”
2020年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成为能源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二氧化碳减排是当前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严锋带领研究团队又着手开展二氧化碳转化为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目前,团队已经和相关企业共建研究院,越来越多年轻的科研骨干加入其中,共同为促进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和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时光有故事 微光也温暖
张华
从教34年来,张华始终没有离开班主任岗位。如今,她虽然已成为苏州市吴中区一箭河实验小学副校长,但仍然坚守在语文教学一线并担任班主任。
一路走来,张华勇敢地践行育人新理念,寻求育人新方法,开辟育人新路径。她觉得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契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在长期实践中,她逐渐形成了“五镜(放大镜、显微镜、透视镜、多棱镜、望远镜)四一(一封书信、一张卡片、一个舞台、一个课堂)”工作法。在她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如果用爱守护,用智慧浇灌,那么开花结果总有时”。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她及时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成长,以最巧妙的方式,为学生成长赋能。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她和孩子交换的礼物叫“关爱”。“张老师,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张老师,你不要忙太晚。”这是来自小学生质朴的关心。有一次期末试卷作文题目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班级46个孩子中,有33人不约而同地写了长大后要做像张华一样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她是老师,是孩子王,也是魔法师。
张华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于是,她在学校创办了“凌霄父母乐学堂”,用课余时间辅导家长学做更好的父母。
“我经常组织家长走进班级,为他们量身定制家长课堂、亲子体验活动,我理解的家校共育应该就是这样的。”张华说。“凌霄父母乐学堂”每一次开课,学生家长都很珍惜。“张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是我们家长的老师。她就像凌霄花那样,用慈母般的爱,引领我们向上、向善。”一位家长说。
和家长打交道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个学生很调皮,学习不够自觉,张华没有放弃,用心教育,却意外收到了孩子家长的来信。在这封长信中,家长对张华的付出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有点质疑。
“当时深感委屈,后来我平静下来,对自己说,我是老师,我要对孩子成长负责,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张华说,那天晚上,她给家长写回信,写到了凌晨一点多。之后,张华经常以文字的方式与这位家长交流,慢慢地感受到了家长态度的转变。有一天,家长给张华打来电话说:“张老师,我一定配合你督促好孩子。”张华说:“那一刻,我眼泪都要流下来了,觉得努力和坚持有效果了。”
一封书信、一张点赞小卡片、一次午间校园漫步、一个萤火虫舞台……张华用各种方式来“搅动”孩子们的内心。2014年,“智慧坊·苏州市名优班主任张华工作室”授牌成立,张华从此有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在这里她把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与更多的青年教师分享。
能源报国逐梦者
莘莘学子引路人
王谦
长久以来,无数科学家在探索新能源、新动力的道路上前赴后继。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王谦也是其中一员,清洁燃烧与能源利用是他的专业研究方向。他说:“燃烧生命,能源报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做好学生的专业引路人是我的最大责任。”
王谦带领团队通过理论与技术创新攻克清洁燃烧与能源利用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将传统化石燃料转化为更高效、更干净的动力源,同时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努力实现“双碳”排放目标。
对专业的极致追求,让王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不仅入选了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成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领军人才,还当选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方向带头人,王谦一直注重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他说:“要让学生跟上学科前沿的发展,这样将来他们不论是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去深造做科学研究,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才不会过时。”他充分利用学科优质资源,不断钻研课程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他负责的“工程热力学”课程已在中国MOOC大学平台开设8个学期,10多所高校的1.3万人在线上了他的“慕课”。一位学生说:“王老师的工程热力学课程不枯燥、不死板,他在讲课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生活和工程案例,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还强化了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康灿说:“王谦教授是我校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0年来坚守教学科研一线,满腔热忱育桃李,获得诸多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为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谦走上行政岗位后,尽管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他大量的工作时间,可他在教学方面一点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白天时间紧张,他就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思考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是常态,有时为准备给研究生做讲座还要忙个通宵。
一项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加盟接力。王谦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人,学生王康兵在他的指导下,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能源企业,现已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并设立了能源学子“申康奖学金”回报母校。江苏大学金山青年特聘教授戴礼明说:“王老师团队赋予我的是浓厚的学术氛围。他不仅是教学科研的好导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
扎根乡村教育 播下科学种子
周振程
他扎根乡村教育30年,先后任教5所学校,致力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初心从未改变,大家亲切地叫他“科技校长”。他,就是东海县白塔埠中心小学校长周振程。
在周振程看来,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就是要从小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
刚工作那会,因为喜爱,周振程一个人组织了一个科技兴趣小组;后来,为了让更多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他带了一个团队,搞起了科技社团;做校长以后,为了提升科技教育的品质,他带领团队围绕“玩科学”开始了科技课程的建设。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白塔埠中心小学的“小学‘玩科学’特色文化建设”被省教育厅立项为全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
周振程欣喜地看到,在科技活动中,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得到了很好地激发,学习变得越来越主动,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周老师的课特别吸引人,总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路和方法。”白塔埠中心小学学生李晨夕说。
30年来,周振程始终坚信:“我虽不能培养科学家,但我可以为孩子们筑梦,帮他们成为未来科学家。”30年的“筑梦之旅”,周振程从好奇心入手,通过“创意金点子”“未来发明家”“科学小院士”等评选,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培植他们的生长点,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创玩科学欢乐行”“玩转校园科普日”“科学调查体验季”“奇思妙想科创节”等品牌活动,累计吸引10万人次踊跃参与,给孩子们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他甘为人梯,不遗余力“传帮带”。作为连云港市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主动担当,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工作室+共同体学校”的探索实践,让更多的教师和学校参与到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来。他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上课、做项目;组织骨干教师去共同体学校送智培训,推进县域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3年来,工作室培养出科技名师10名、省级优秀科技辅导员45名,共同体学校受益师生达3.2万人。他还充分借助担任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的优势,积极争取、引进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做活“乡村少年宫”,为“双减”助力赋能。周振程本人也先后获得“江苏省十佳科技创新学校校长”“连云港市十大最美科技创新之星”等80余项荣誉。
2021年,周振程被推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他说:“当站在人民大会堂门口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一种神圣与光荣,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责任与使命。”
展望未来,周振程说:“做好小学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我们还任重道远。为了乡村孩子们的科技梦想,我要在这条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