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教室,汇聚生命的温暖美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守住教室,汇聚生命的温暖美好

图为作者与班级学生合影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 耿雪姣

参加工作已是第4个年头,教室是我在学校里待得最多的地方,我对教室的情感也逐渐发生变化,从起初的逃离到深深扎根,渐渐懂得:教室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生命与生命相遇并相互启迪的场域。

逃离教室的喧嚣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刚入职时,听不了孩子们课间的吵闹,又不想压制他们的天性,于是,我习惯在下课铃响起时快速“逃离”,去躲避课间十分钟的喧嚣与吵闹,获得耳根片刻的清静。我曾认为,只要全力关注课堂,就能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刚开始这一切看似并没有什么问题。直到我逐渐发现,孩子们在日记里很少提及他们的数学老师——我,遇到问题时也很少向我求助。我可以掌握班上每个孩子学习上的薄弱点,却只能说出寥寥几个孩子的性格和喜好。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离“课本”很近,离“那间教室”却很远。于是,我开始反省。

顿悟教室的意义

顿悟发生于一次偶然的阅读。我在“守望新教育”公众号上了解到名师郭明晓的事迹。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并关注新教育。“我的天命在教室,我的天命是把我的53个孩子带向卓越,我要去做儿童课程,我要在教室里立己立人。”郭明晓认为,教室就是她教育生命的全部。朱永新教授也曾说过,教室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为生命而存在。那一刻,我开始后悔,“逃离”教室的举动可能让我错过了无数个与孩子们宝贵又真实的“生命瞬间”。于是从那天起,我经常有意在课间十分钟留下,或带着作业在教室批改,或尝试加入孩子们的游戏,我想去参与那些美好的“生命瞬间”。

途经教室的“解救”

这天,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我选择留在教室里批改作业。预备铃响起,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这时,我看见轩轩笑眯眯地从教室后面跑过来,慢吞吞地递给我一张画纸。“送给我的?”我惊讶地问。

轩轩是一个被“星星”选中的孩子,曾被诊断为孤独症。他有着闪闪发亮的优点:很聪明,口算心算能力很强,想象力丰富,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恐龙。

到了办公室,我郑重地打开画纸。是那只熟悉的小恐龙,旁边被别出心裁地加上了一颗爱心。我用手指轻轻拂过他的画作,万般思绪涌上心头。

就在一天前,我路过教室时恰巧“解救”了他。当时他正躲在桌底大哭。了解到他在语文课上被

没收了画纸,思考片刻,我蹲下身拿起画笔递给他:“办公室里有彩色的画纸,我带轩轩去画,可以吗?”“什么画纸?”他的眼泪立马收住。我摸了摸他的头,微笑道:“你去看看就知道啦。”他的注意力被吸引,快速从桌下爬了出来。

到了办公室,我先让轩轩画画,以稳定他的情绪。等他画完手中的作品,我开始和他沟通:“轩轩喜欢画画,对吗?”“喜欢呀。”他快速给了我答复。“那老师为什么会没收轩轩的画纸呢?”他想不出答案,开始低头自顾自欣赏自己画的小恐龙。我轻抚他的额头,把自己放在他眼前,用柔和的目光直视他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我们都爱轩轩,也都喜欢你画的小恐龙。但是上课时,我们更希望轩轩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仔细听老师讲课,去学习那些你还不会的本领。你能做到吗?”“能。”他一边点头一边回应。

对于他的承诺,当时我并未在意。直到他送给我那张画纸,我才发现我错了——原来所有爱的教育都会留下痕迹。那张画纸,就是他允许我走进他的世界的证据,是给予我的盛满爱的反馈。

思绪回到现实。我庆幸那一刻我在教室里,才没有错过这样一份珍贵的礼物;庆幸那一刻我在教室里,才能给轩轩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他的情感;庆幸那一刻我在教室里,才能接收到轩轩给予我的反馈并燃起我对教育的热情与信心。从那以后,教室成了我在学校待得最久的地方。我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事:班里最难管的“刺儿头”,实际上是个热心肠;看起来有点内向的小诺,却是个社交小能手;班级里那个让人头疼的“后进生”,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守住教室的美好

这些细碎又温暖的片段,开始在我内心深处生出根茎,生出我对孩子们无法割舍的爱意。

我萌生出一个念头:寻找一种方式,把我所体悟的关于教室的“生命瞬间”分享给孩子们,让他们和我一起守护这份美好。

于是这天,我带了一台拍立得相机来到教室。孩子们好奇地围了过来,纷纷猜测我的用意。我神秘一笑,让孩子们回到座位坐好:“同学们,这个教室里每天都上演着很多故事,美好的、有趣的、难忘的……这些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宝藏。老师想用相机为大家把它们永远记录下来。大家可以在照片下面记录关于这张照片的想法,老师会把它们贴在教室的墙上。”听了我的提议,孩子们眉飞色舞地讨论起来。我微微一笑按下快门,时间定格在这一刻,这就是关于这间教室的第一个故事。

墙上的照片一天天多了起来,孩子们总喜欢在课间聚在一起,讨论照片上的趣事,为教室又增添了几多欢乐。我望着墙壁上密密麻麻的照片,隐约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教室有了精神力量,有了特殊的意义,理应获得独一无二的名字。

想到这,我兴奋地召集孩子们,一起为教室命名。同学们集思广益,经过讨论和投票,“星星的家”最终脱颖而出。我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表示赞许:“这个名字真好,我们有48名同学,就是48颗明亮的星星。”“老师,您说得不对。”数学课代表站起来反驳我。我和孩子们都愣住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我们有49颗星星,老师您也是我们的星星。”没等他说完,其他同学纷纷对他的说法表示肯定。“没错!我们是49颗星星。”“是呀老师,您也是星星!”

猝不及防,我被这一刻的温暖击中。我知道他们是在向我发出邀请,想让我也来参与发生在这间教室里本属于他们的“生命瞬间”。于是,我欣然接受邀请,接过星星的“使命”,努力成为那道特别的光,守护这间教室,照亮他们的人生。

这间极为普通的教室,悄无声息地开始与生命相连,天地间的诸多美好在这里显现,汇聚成为一条生命的大河,在我的教育生命中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