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劳动精神,奠定幸福根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培植劳动精神,奠定幸福根基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三小学 缪智芳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铺张浪费、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令人担忧。我校探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劳动育人新常态,寻找课程改革的生长点,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因地制宜,筹建劳动实践基地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为此,我校因地制宜,多方筹措,于2019年底建成了面积近2400平方米的“本草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从此有了劳动生活的实践舞台。

以劳育为纽带,注重知行合一,我们对“本草园”进行分班管理,每个班划分一块“责任田”,按照节气时令种植农作物和蔬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责任田”的劳动实践中。

多元融合,研发劳动课程体系

我们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劳动教育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一是研发“基础型”课程,多维度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我们从三大方面和9个系列研发新时期劳动融合育人校本课程。三大方面指“校内劳动”“家务劳动”“本草园劳动”。9个系列包括“校内劳动”4个系列:我爱学习、美化教室、美化校园、学具整理;“家务劳动”4个系列:整理收纳、美食制作、日常技能、工具使用;“本草园劳动”1个系列。一至六年级的每个系列之间呈现螺旋递升的结构关系。

二是丰富“探究型”课程,多样化开展劳动主题活动。结合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行动,我们研发了习惯养成教育和花样童年两个探究型德育系列课程。习惯养成教育系列包括“学会整理我最棒”“始业教育”“公共物品爱护好”等与劳动有关的微课程;花样童年系列包括“五一节”“环保节”“采摘节”“丰收节”等与劳动融合育人密切相关的微课程,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三是融合“特色化”课程,多途径满足学生劳动需求。以“本草园”为中心,融合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研发卓越课程等新教育实验行动,打造新教育实验新样态。我们采用以下“六融合”的路径来达成。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结合果蔬种植的全过程,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义卖节、品尝节、收获节等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学会自食其力,树立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与主题阅读融合。在蔬菜种植前后,我们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地土壤特点、植物种类、生长特点、种植要求等,诵读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歌、谚语,阅读描写植物的文章。“学科阅读+劳动实践”成为我们以劳育人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与习作训练融合。劳动实践蕴含丰富的写作资源。我们以“师生共写随笔”为抓手,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指导说写训练,引导学生撰写日记,记录劳动体验、见闻经历、成长感悟。

劳动教育与班本课程融合。朱永新教授说:“新教育的卓越课程强调的是两者:课程内容的当时、当地,将知识、经验变为体验和历程;教者的入境、入情、入理,将体验变为生命的碰撞,师生彼此启迪,从而教学相长。”我们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研发卓越课程等行动,以“本草园”种植为切入点,开设植物阅读课程,根据果蔬时令开展“二十四节气”晨诵,围绕本班种植的果蔬打造烹饪与美食、劳动与读写绘、劳动与昆虫等班本课程。

劳动教育与家校共育融合。每学期,我们都会邀请家长到“本草园”与孩子一起参与种植劳动,参加收获节活动;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给学生们上种植课,丰富师生的劳动知识。学校是劳动融合育人的主阵地,家长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家校协同并进,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才能真正强化。

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劳动创造美,劳动形式和劳动成果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在“本草园”上写生课,语文教师把劳动与读写绘相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将果蔬做成美食和精美的手工作品等,我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塑造和提升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观念,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多方联动,劳动课程赋能成长

朱永新教授说:“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共同的生命体验,让他们成为有德行、审美、情感和能力的人。”我们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力量,拓宽各类资源渠道,形成家校联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模式。

一是融入课堂,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开展。根据劳动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以“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和“本草园劳动”为主要内容,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具体实施中,“校内劳动”以班级为主体进行;“家务劳动”由班主任引导,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具体实践;“本草园劳动”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家长协调,带领学生全员参与。在“探究型”课程和“特色化”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二是家校联动,确保劳动教育对接真实生活。围绕校园生活,开展缔造完美教室、文明礼仪岗等活动,学生在体验“文明礼仪之星”等角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围绕家庭生活,学生在家长指导下整理房间、制作美食、打造家庭读书角、使用日常劳动工具等,在掌握多种生存技能的同时,体验家务劳动的乐趣。围绕“本草园”内容,邀请家长到“本草园”与孩子一起种植劳动,在劳动中体悟幸福的亲子生活。

三是拓展渠道,确保劳动课程丰富多元。每个班级各展其才,研发班本课程,教师和学生在劳动中共同磨练、成长。

七彩种子课程。“七彩种子”班的学生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把红豆、绿豆、黑豆、玉米粒、花生仁等做成漂亮的贴画,呈现出“不一样的种子世界”。

玉米种植课程。“小精灵”班的学生收集玉米种植资料、阅读相关文章,从玉米的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采摘、品尝,从写玉米、画玉米到了解玉米的种植历史,孩子们陪伴玉米一起茁壮成长。

萝卜种植课程。“太阳花”班的师生一起了解土壤特点,查阅萝卜相关信息,参与播种全过程;学生分小组承担萝卜的浇水、拔草等工作,撰写“萝卜成长日记”;萝卜成熟后,师生一起把萝卜做成手工艺品和美食,带到丰收节上义卖。

蔬菜丰收节课程。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是学生最期待的节日。在丰收节前,学生们制作广告、设计摊位、学习销售技巧;丰收节上,学生们拿出收获的绿色蔬菜进行推销,现场热闹非凡。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欢乐,还收获了经济意识、协作能力和人格发展,更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