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创,深耕攻坚,提质强校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深度融创,深耕攻坚,提质强校

图为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灵动的大课间活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教育在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已走过三年。回首这三年,过程是真实的、扎实的;是用心的,也是富有匠心的。从2020年开始,我们围绕新教育稳步迈进,如今正式步入“攻坚年”。我们将深度融创,深耕攻坚,提质强校。

践行“深度融创”的改革理念

推进理念融通。经过三年努力,我们已基本完成了新教育理念与我校理念的有机融合。2023年,我们以《上善若水,清风高节——学校文化解读与办学指南》为主要依据,从管理层到教师群,加快推进新教育话语体系与学校“上清文化”的融合构建。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理念体系,充满浓厚的理想色彩,同时也很接“地气”,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我们通过常态化的干部研修、青年沙龙、教师集训、课题研讨等,促进新教育理念的融通和内化。办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必须有高远理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高阶思维。互联网迭代升级,“互联网+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工具”,带来人类生活的空间革命、时间革命和思维革命。当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宣布开始进入数字教育时代时,我们不能还停留在“互联网+教育”的最初阶段。数字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学习和践行。我们一举定要记住,教育不是“有了什么,我们才去做什么”,而是要相信“我们做了什么,就会有什么”。当然,新教育不是对过去好机制的“打破”,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引领我们在新形势下去思考、变革和适应。因此,新教育也必须且只能植根于校园肥沃的“土壤”,才能“日日新”。

推进更多“卷入”。过去三年,考虑到教师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以及观念转变有一个过程等诸多因素,我们一直采取的是认同差异、激励先进的推进原则。相当一部分教师经过这三年的参与或旁观,从慢慢“卷入”、部分“卷入”到主动“卷入”。一是共读新教育的书,在共读中促进共鸣;二是走出去参与新教育的各种交流活动,在“聆听窗外的声音”中改变对新教育的认知;三是通过新网师云端对话和叙事分享,在他人的“成就感”和榜样引领中激发自觉参与的热情。新的一年,我们促进并期待更多人“卷入”新教育。

推进项目融创。实践证明,去年我们提出的“融创”机制是科学可行的。所以,今年我们要推进项目的“深度融创”,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先做流程,再做创造,极简思维和创新思维并举,提升项目的实效性和价值力。比如:整合经典诵读、卓越口才和书法教育,统筹推进“书香校园”项目;将“生命教育”专设课程与习惯养成教育“每月一事”统筹推进,形成“主题教育+生命实践”的课程体系;将“家校共育”融入“完美教室”建设体系,推动家长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班本课程”建设。

强化“深耕攻坚”的工作力度

携手共创书香校园。我们坚持“把学校建在图书馆,让教室成为阅览室”,以“常实新”的态度,融合“课外阅读”“书法教育”“卓越口才”和“经典诵读”等项目,以书香班级带动书香家庭,以师生共读促进亲子共读,借第二届“悦读节”将书香校园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我们刚刚发布的教联体第二届“悦读节”方案,在继承中有创新,内容丰富,很有趣味,关键在落实。每一个年级、班级都可以选择参与和呈现的方式,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这就是今年方案的最大优势,期待今年有更丰富的成果。

系统升级完美班级。完美班级包括“组织、文化、课程、关系”四大要素。刚刚闭幕的学校新教育完美班级风采大赛,标志着组织和文化建设已基本成熟,今年转向课程和关系的建设。这里的“课程”,主要指学校生命德育主题课程(每周一课)、课后服务课程(每天一课)、班级活动课程(每月一事)。学校生命德育课程要上好,课后服务课程要落实,班级活动课程要创新。这里的“关系”,主要指优化师生关系、重视伙伴关系、升级家校关系、建强社会关系。今年家校共育的推进,将从以学校为重点转向以班级为平台,只要每一个班级都能高度重视和积极建构和谐完美的关系,家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就更加健全。我们将聚焦班级文化,举办班级文化展演活动,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班级文化内涵,促进班级文化入脑入心。

校本实践生命教育。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对过去推进的“每周一课、每周晨会、每月一事、照亮生命、生命叙事、点灯行动”等进行校本化改造和特色化提炼,形成自己的德育工作品牌,争创第二批“荆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总结提炼可以向上推荐申报的“德育创新案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我们不仅要借鉴新教育实验《生命教育读本》,更要围绕“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丰富校本课程资源,链接和积累更多的现实生活典型案例,促进生命教育生活化、时代化。

深入推进理想课堂。课改的落点在“改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理念、操作和评价上进行整体变革,流程再造。我们将深化“3+4”生本课堂“学科共识”的校本化实践,以“深度教研”促进“理想课堂”建设,全面建构“一课三备”“一课三磨”“一课三评”序列化校本教研机制。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做好新课标的学习、内化和落地文章,系统开展“新课标青年学”“新课标青年考”“新课标青年说”“新课标青年赛”系列活动。以骨干教师为重点,推出一批典型课改案例成果,生动诠释“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和新课标的新理念。

坚持“提质强校”的办学追求

2023—2024年,我们要以新教育的“攻坚行动”,实现全面“提质强校”的目标。具体围绕强基、强课、强研、强师、强家、强联和强作风这“七强路径”,加强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

坚持守正定律,守住优质核心价值。不管怎样变革和创新,教育始终不能背离“常识”。“教学质量”是社会口碑,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要形成扬长避短,“不比条件比质量,不比档案比内涵,不比场面比美誉”的新共识,向学生习惯要质量,向教学常规要质量,向理想课堂要质量,向深度教研要质量,向科学作业要质量,向家校协同要质量。

坚持专业标准,壮大优教发展优势。今天,学校的优秀教师虽然分流了、荣退了,但我们有教师成长的好机制、好环境,有新教师、青年教师发展的广阔舞台和无限空间。我们要以“五专”成长标准,坚持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专业管理、专业育人,不断壮大学校的发展优势。我们要在充分学习借鉴新网师这个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优势的基础上,试点建设我们自己的“上清问道”学习共同体,用好“五专”机制,建构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实施规划、引领、共读、叙事、分享、实践、考评等成都武一体化侯实验区召开

学习模式。同时,加强对成熟教师“二次成20长2”0的引年工作总结会议领和撬动,借助“青蓝工程”“城乡共建”“双名计划”“双培双带”和“名师工作室”建设等,激发成熟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坚持创新方向,追求名校品牌魅力。“新教育”已成为当下全国辐射范围较广、吸纳学校较多、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教育名片。松滋实小也在短短三年内从800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中崭露头角,备受新教育实验领导和专家关注与厚爱。“守望新教育”微信公众号和《江苏教育报》接连多次对松滋实小给予专题推介;松滋实小的新教育故事在四川旺苍和广东惠州的新教育研讨会现场作了交流,并在新教育各分支研究机构的网络平台得以传播。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能止步于“攀”上新教育的“高枝”,还要通过新教育的智慧输入实现成果转化,以校本化创新和创造,推进学校品牌化,提升有含金量的美誉度,将“新教育”变成生动活泼的“真教育”。我们期待,未来三年,松滋市实验小学能够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榜上有名”。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