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他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另眼看他

姜树华在追求学术性的同时,没有丢弃自己的实践。相反,学术研究改善了他的实践,提升了他的实践,实践丰富了他的见解,校正了他的一些想法。可以说,在他那儿,实践行动与理论探索也是共生的。实践与理论的共生,让他对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有了大体的框架建构,包括价值追求、实施策略、操作路径,以及理想状态。这一框架的建构与展开很不容易,而且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此外,他深入到对不同文体的言意共生教学,作了具体的探索,初步概括出不同文体教学的小同特点,这就将言意共生教语文具体化了,可操作,也可推广了。研究与实践到这个份上,难能可贵。

教学研究与实践上的每一步,都意义重大。教改实践上,学术研究上,人生之路上,还有很多的“一步”要走。下一步在哪里?怎么走?只有不断思考,永远走向前去,才会看到前面更美好的风景。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

姜树华特别强调学习者的独特感受,并达到言意新生。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不断对话、交叉对话的开放过程,这种对话围绕着“言”与“意”展开。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在对话中领悟语言的奥妙,建构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成就自己的精神成长。

姜树华说,语文的生命表征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这类若宗白华生命美学式的体悟。他认为,人是从语言的“说”中产生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也形成自己的本质。语言和民族精神结构相通约,人的思考和说话都是对本民族语言的倾听和回应。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向民族心灵的深处。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想认识、审美意趣、语言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精神生命的不断成长。

姜树华是一位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一位有学术造诣的语文教育学者,他的精神生命正伴随语文教学及其研究而拔节生长。

  ——江苏省教育学会原副会长 叶水涛

树华的成长具典范性、引领性:

一是行者,“已有先行者,烟中闻棹声”,他步步攀升从不停歇,但有的同行者,早就在某一个路口、某一个风口,自我陶醉,止步不前,他则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是吟者,“也知吟者多有趣,物态偏能与意同”,对“言意共生”教学观的探索,有沉醉感、陶醉感,融入生活,走进生命,不计名利,忘怀得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是思者,“行者日以行,思者日以思”,仅仅有实践、坚持实践,还远远不够,必须不断反思进而指导实践;实践,不仅是验证,更是开发开创,尽管“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但思考的风景最诱人最震撼,“悠悠思者怀,历历念可看”。

四是歌者,树华作为一个语文名师、一个名校长,一直坚守在课堂和学校,以儿童的成长发展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每天早晨站在大门口迎接孩子走进校园、与每一个入学的新生盘坐相对合影留念这两个细节,就足以诠释树华的教育情怀,看似简单,坚持则难,正是“歌者不知苦,听者有余情”。

  ——南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首位国家“万人计划”名师 周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