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树华:做一棵乡野树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姜树华:做一棵乡野树

■本报记者王艳芳

个人档案:

姜树华,正高级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督学,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书记。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首批专家。长期聚焦提升语文思维素养研究,主张“言意共生教语文”,其教学成果《“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教育部“首届全国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一等奖、“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特等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执教示范课(含讲座)400多节。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20余篇,专著3部,编著12部。最新出版专著《姜老师陪你读课文》(3-6年级),编著《整本书还能这样读》(1-6年级)。  

南通,雅称“紫琅”,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片江海热土,阳光充沛,甘露充盈。

生长于乡野中的姜树华,撑起了“言意共生教语文”的一片绿。从此,便有了“树”的坚定:扎根沃土,向阳繁茂,播撒绿意……30年来,这棵“树”绿荫如盖,还召唤出一片茂密的森林。

8月14日下午1点,记者走进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采访该校党总支书记、原校长姜树华。

此前几分钟,该校校务管理中心主任陈冬梅告诉记者,姜书记上午刚结束两个活动,下午还有两个会议和1个培训。“所以现在要赶紧把他‘抓’过来,见缝插针。”

果不其然。约15分钟后,他就被会议催走了。据不完全统计,当天,他一共参加5个会议和活动,接过不少于10个电话。一整天的采访,在断断续续的“见缝插针”中进行。正是透过这些时间的“缝隙”,记者看见这棵“树”,心向天空、笃定生长。

 打好一个基础,“专业能力是立身发展之本”

“好老师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的。”这是采访时姜树华说的第一句话。多年来,他心中刻印着一幅画:读小学时,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每天总是很早到校,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照料学校的师生,还有花草。荷花池旁,老校长白衣飘飘,“跟周围人不一样,很有一种引领人的风范”。

老校长像一束光,照亮了前路。怀揣做一名好老师的向往,姜树华考入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如皋师范,如饥似渴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1993年,姜树华被分配到如皋市勇敢小学工作。这是一所不足20名教师的村小,教研氛围与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19岁,外乡人,陋屋孤灯。是随波逐流,还是在适应环境后去改造自己?他选择后者。

“小种子”有“参天志”。得知镇上有位教师一年发十几篇教研论文,姜树华敬佩的同时暗下决心:要努力追上乃至超过他。这种决心让他始终保持一种职业警觉,不断阅读、积淀、审视。教育教学“门道”逐渐敞开,他开启了教育“闯荡”之路。

就这样,在身边人还不知道什么是“课题”一词时,时年26岁的他带着几名青年教师做了南通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研究》,这是当年乡村学校唯一的重点课题。在当时的村小乃至整个南通市,都史无前例。开题时,乡镇党委书记和部分县级领导都到场了。这让姜树华极为振奋。他将振奋沉淀为教育坚守,30年如一日,守望校园。

在勇敢小学一干就是10年,随后他又先后到如皋市白蒲小学和如皋市安定小学任校长。其间,即使管理工作再忙,他也从未落下对语文学科的研究。在姜树华看来,语文学科的专业能力是立身发展之本。“如果因为做了校长,语文教学水平就下降,甚至干脆放弃了这个立身之本,那就是本末倒置。”

边教学边研究,姜树华一路来到2008年。这一年,他被选拔为如皋市“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首批培养对象;次年,被遴选至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他有了更强烈的厘定专业发展方向的紧迫感:要想成为名师,不光要能教好书,还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风格。

凭着兴趣和多年实践,姜树华“炮制”了教学主张第一稿——《追求语文教学的“素”与“实”》。“表述较笼统,与你的教学风格不完全匹配。”“教学主张的提炼,不能老盯在别人入时的教学理念上。”导师们的话虽然有点刺耳,但是却让他找到了定位的“北斗”:“原来,我情不自禁跟随别人的风向,却丢下了自己。”

姜树华开始重新把目光集中到自己的课堂:他将课堂起点于“儿童视角”;课堂环节着力于读、品、述;一直以来,积极“坐实”语文的听、说、读、写、思……所有这些,其实都是语文的最本然做法。沉静思考半年后,一张“本真语文”的设计图递到导师们面前。

2009年冬天,姜树华迎来专业发展的春天——他得到全国小语泰斗李吉林老师的亲自指导。“你的专业方向提法很朴实,但现在关于‘本真’的提法有很多。我倒是很赞成你提及的‘本真语文’的价值追求——‘得意’与‘得言’。”姜树华茅塞顿开。

第二年3月,《“言意共生”: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与追求》教学主张终于在导师们的反复论证中落定。姜树华认为,“言意共生”不仅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意,更落点于“言”“意”的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得意”又“得言”,“生意”又“生言”。

经过多年系统研究,该成果获评2017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专家表示,“该成果理论创新,有源头可追溯,与时代相合拍,与中国语文改革相契合,形成了有独特内蕴的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想。”

一名乡村小学教师,硬是以一颗“小种子”的姿态,扎根沃土,汲取养分,生长出强大“根系”,从理论突破到实践推进,再确立基本操作范式,构建出基本的思想体系。

创办一所学校,让学生素养落地生根

从村小、镇中心小学,再到如皋市安定小学,每所学校都带给姜树华不一样的思考。唯有一点感慨相同:“做任何事,最难的是什么?是你不去做!”

2018年11月19日,姜树华第一次踏入紫琅一小。彼时,这里还只是一堆钢筋和混凝土架构。眼前一片尘土飞扬,姜树华心中的疑虑和不安缓缓升起:“从0到1,谈何容易……”还没来得及感叹,他就被工人喊去确认施工现场方案。之后的一年多时间,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准点饭。每天步数都是两万起,鞋子也“开了口”。

紫琅一小该是什么“模样”?姜树华一直在思考。

一所学校的“模样”由几个因素决定:第一,“出身”。作为南通市唯一的市直属小学,紫琅一小起点高。第二,学生来源。学校位于南通中创区,98%以上的学生家长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在姜树华看来,“这样的家庭既重视教育,也了解教育,对孩子、学校的期望自然更高。”第三,办学理念。作为区域配建学校,紫琅一小理当拥有更高远的办学立意。

于是,他在纸上作“画”——这是一所在培养上更需着力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学校;这是一所立足本土化、培养通晓国际的中国人才的学校;这是一所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者的学校……

20多年的思考与实践,积淀在姜树华脑海,像一块看似平静、实则一点就燃爆的肥沃油田,等待火花被点燃的“咔哒”一声。

围绕“坚守本土化、国际化、现代化”办学理念,姜树华提出“守朴开新”校训:守朴,不忘初心,保持质朴的天性,守住“紫琅”的根基与高度,守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开新,开创新境界、新风格,培养崭新学子、创新学子。

同时,将“三有”作为育人素养目标,即学生有爱心、有创见、有行动。以国家基础课程为核心和基础,伸出6个触角课程落点,分别指向思维力、表达力、共情力、担当力、审美力与创造力,打造“六善”课程。

课程、课堂之外,还有活动的创制。姜树华和团队提出“天地人”项目。秉承“校园即学园”“天地是个大教室”等学习空间理念,他带领团队探索将课堂搬出教室,搬进童耕园、六善空间、五行园、亲水湾等学习场域。同时,引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剧院、社区、企业,游走天地,亲近自然。

与此同时,每学年举行“四大盛会”,即阅读盛会、思享盛会、体育盛会、艺术盛会,全过程、多角度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隐性思维等。这些无法用纸笔考试检测出的素养,在“紫琅少年榜”“小蜜蜂打卡”“紫琅运动宝”等具象化活动中,落了地、扎了根。

在管理模式上,姜树华实施顶层结构化的统整。比如,成立课程建设中心,除了承担一般学校教务安排的职能,还要研究如何设置课程、变革教学、助推教学特色发展,是一个开放性的管理中心。姜树华的设想是,由管理走向建设,由制度化走向对师生成长的服务和助力。

时间再次回到2019年9月1日,紫琅一小敞开大门,迎接第一届84名新生。姜树华微笑着与他们一一合影——这个习惯他保持至今,“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84,451,953,1533。”办学4年,姜树华随口说出每年都在增长的学生数,“今年秋学期开学,我们将有2200多个孩子。”“1年成为南通市优质教育的新窗口,3年成为江苏教育改革的新品牌,5年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新高地。”他许下的“誓言”,正一步步兑现。

带好一支团队,永远保持生长力

“姜书记是个实干派,而且总是想方设法集聚团队力量,带领我们共同完成梦想。”紫琅一小少先队总辅导员、音乐教师袁佳说,他善于发掘每个人的长处,并知道怎么将其“变现”,将短板补齐。

从南通城区另一所老牌名校“跳槽”到紫琅一小时,宋悦波40岁。彼时,她是原来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组长,获得过很多荣誉。“刚来时我想,是不是可以稍微放松一点了?”

但姜树华并没有给她这个“机会”。确认招录名单的第一时间,他就主动打去电话,为宋悦波分析自身专业发展状况,引导她重新制订成长规划,并任命她为课程建设中心主任。

不熟悉行政工作?姜树华给她试错机会,手把手教。专业上有困惑?姜树华耐心点拨,一遍又一遍示范。“现在,无论是业务工作还是行政工作,我觉得自己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宋悦波说。作为“第一代”紫琅人,她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带队伍。

“有情怀、有思想、有本领”是姜树华团队教师的“必备素养”和“关键品格”。一起成长,是大家渴望加入这个团队的直接原因。姜树华认为,“一所学校,只有让教师成长得更快,学生成长才有底力。”

为推动教师终身成长,姜树华做了一系列设计。首先是成为读书人。紫琅一小成立了“爬山虎读书派”,开展读书、读展、读影、读剧等系列活动,形成持续性氛围。“我的目的,是要让每一名教师在书香氤氲中成就兼具优雅与智慧的气质。”姜树华说。

其次是成为“做课人”。在姜树华看来,青年教师更多习惯于接受培训,但要想自己有更长远的发展,还得成为能培训别人的内行。他积极为全体教师提供展示的机遇,邀约专家、同行、家长,为教师课堂把脉。

此外,还要成为科研人。以科研为改变第一步,姜树华尤其重视科研对教师专业力的提升。为此,他开发紫琅一小“学业绿色检测体系”,遵循学科本质,设置考查检测科目、内容、方式等,促生教师勤动笔、善反思、精总结,如今,该校的《新知识观下的发展性学习评价实践研究》项目获批江苏省2022年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

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刷新,已成为姜树华团队常态生长方式。“自省自新”的文化不仅沉潜为紫琅一小学校文化的深层动力,也成为团队不断出新的基因密码。截至目前,紫琅一小各学科新生代教师获市级以上一等奖100%,仅2022至2023学年度,学校教师上公开课就达217节,其中国家级公开课49节;获市级以上奖项15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项。

“跟着他,你能感觉到自己是在不断进步、生长的。”“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姜树华工作室”成员夏小红告诉记者,在导师的带领下,团队每月都有规定的活动,成员定期走出校园,参加培训、上示范课,潜心修学,保持自我革新。目前,夏小红已成长为南通市骨干教师,获评高级教师。

从“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到“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30多名成员学习与交流的,不仅有语文教育教学,还有对自己专业发展方向的长远规划:在“言意共生教语文”的基础上,所有人都努力寻找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成就学生的精神成长。

整体向上生长的教育教学状态不断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养料。近3年来,紫琅一小毕业班教学质量在南通市城区均名列前茅。2022至2023学年度,紫琅一小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214项,其中省级以上奖项41项,100%的学生有一项体艺特长。

而今,“第一代”紫琅人柳小梅接过姜树华手中的“接力棒”,成为紫琅一小教育集团校长,李峰、钱明、徐云等教师也成长为分校副校长。“紫琅品质”具备了有力的保障。

“我长大了,也想像姜老师那样,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好的影响的人。”夏末秋初,午后的紫琅一小天空格外蓝,六(1)班张怿和五(1)班罗浩然的理想不约而同。

以乡土为铭,以参天为梦。乡野之“树”,充满了召唤茂密森林的虔诚与坚守。未来,这里一定会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