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诲如春风当好“引路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诲如春风当好“引路人”

——“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掠影

■本报通讯员李月昭

编者按: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活动结果揭晓。江苏省姜堰中学孙友新等20位教师(团队)当选“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中国矿业大学林柏泉等20位教师获“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活动由省教育厅、省总工会联合主办。今年4月活动启动后,全省13个设区市教育局和省内部分高校共推荐候选教师240人,经初选、复选、终选、公示等程序,最终20位教师(团队)当选年度人物,20位教师获提名奖。本报本期推出“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特别报道,让我们一起感受年度人物对育人之责的担当、对专业能力的诠释和如水般的师爱光辉。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江苏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坚持教师第一资源属性,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条件保障,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均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就是全省百万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胸怀大爱、辛勤耕耘,倾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在平凡中一心一意地坚守,在寻常里一点一滴地付出,他们的故事值得尊重和铭记。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敬意,走近“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

不悔坚守之志,常怀育人之心

2000年6月,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侯磊,放弃原本留在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泗洪县,到四河乡大庄小学任教。那时,通往学校的只有土路,每到下雨天,烂泥就会裹住自行车车轮。侯磊要不停地下车用树枝挖掉烂泥,或者干脆使劲推着车走。3公里的路,往往耗时近1个小时。学校只有一台油印机,学期测试时,为了及时将试卷刻写出来,侯磊总是熬夜刻钢板印试卷。20多年来,从村小到乡镇小学,再到乡镇中学,直至现在的工作单位泗洪县四河实验学校,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不断变好,但侯磊教书育人的初心依旧。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用教育给偏远乡村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是姚小立踏上三尺讲台许下的诺言。24年的教育生涯,从农村到城区,又从城区回到农村,他始终无法割舍的是对乡村教育的情结。2021年8月,姚小立担任睢宁县刘圩学校校长。这是一所薄弱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年轻教师紧缺,教师平均年龄接近53岁。面对困境,他夙兴夜寐,思考破解之法;他吃住在学校,带着教师们奋力拼搏,用勤勤恳恳的耕耘换来学校点点滴滴的改变。

只要一场春雨,小草就能破土而出。对孩子们来说,东海县白塔埠中心小学教师周振程就是滋润心田的春雨。30年间,周振程换了5所学校,但他矢志于乡村少年科技教育的初心从未改变。周振程从激发学生好奇心入手,开展“创意金点子”“未来发明家”“科学小院士”等评选,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培植他们的生长点,为他们量身打造“创玩科学欢乐行”“奇思妙想科创节”等活动,累计吸引10万人次少年踊跃参与,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1985年,丁月玲作为中师优秀毕业生入职海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38年过去了,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拨又一拨,学生送走一届又一届,青丝变华发,丁月玲始终坚守幼教第一线。她洞察孩子的学习方式,探索出“情感渗透,自主探究”的教学风格;她聚焦儿童发展的本源内涵,让孩子们的个性潜能在游戏化的场域中尽情绽放。

相比普通教育,特殊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寒来暑往,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华桂明在特教这片土地上躬耕了30余年,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盲童的器乐教育事业,让那些原本“无彩”的人生变得绚丽斑斓。他带领盲童管乐乐团33名学生亮相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多名学生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盲人音乐家……

像华桂明一样坚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初心者,还有很多。

2015年助残日,南通市海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组建重度残障儿童康教上门活动团队,400多名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残联康复师和志愿者参与。自此以后,巡回指导教师细心摸底,给孩子作教学评估,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残联康复师给予家长专业康复建议和指导,为孩子的身体机能发展助力;爱心志愿者穿行在乡镇大街小巷,送教累计4500余次,行程63万公里。岁月更替,斗转星移,团队教师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慢慢长大了,家长们的笑容舒展了。

不辞深耕之责,静享育人之乐

2011年,盱眙县仇集中学教师吴凯遭遇车祸,左腿截肢。至今,他的残肢里还留着两块钢板,阴雨天就隐隐作痛。他把自己当作教育学生的“资源”,每当学生有厌学情绪或自卑心理时,他总以自己的坚强与乐观感染学生,帮孩子们建立自信。同事们都很佩服他,“他上课都是‘一站到底’。”对此,吴凯总是说:“坐着上课没有状态。”因为长期站着授课,吴凯原本健全的右腿关节已弯曲,走得多了,或者站得久了,残肢还会被假肢磨破渗血。吴凯的一言一行,孩子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钢铁站神”是他们送给吴老师最亲切的称呼。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孙林的一双手,刻印了长年累月指导学生训练的痕迹。指甲秃短,厚茧覆盖,那是为加快速度而被高温烫伤;疤痕斑驳,肤糙色暗,那是被金属引脚无情插入和高温焊锡飞溅灼烧。端详这双手,难以道尽多年来他的艰辛和付出。25岁腰椎间盘突出、29岁颈椎侧弯,都没有阻挡孙林育人的脚步。他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9个,带着学生们书写了一个个技能改变命运的生动故事。

在江苏省姜堰中学党委书记孙友新心目中,陪伴就是最好的管理。他说,教师们每天守在教育一线,非常辛苦,他能做的就是每天比他们早一点来、晚一点走,用陪伴帮助团队解决困难、凝神聚气。常年超负荷工作,损害了健康,孙友新身患慢性肾病,仍然任劳任怨当“全天候校长”,先后3次谢绝离开教育岗位、升任他职的机会。

童年时期的科学教育对孩子一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是建湖县湖阳路小学校长丁加华旗帜鲜明的主张。作为学校管理者,他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着力阳光文化引领,打造适切教育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提升办学质量。作为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他深耕课堂,研究儿童,发展儿童,挖掘儿童的潜能,聆听成长的声音,以“小切口”见“大实效”,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

不辍领跑之姿,肩扛育人之责

2022年11月4日,随着一声欢呼,碱性阴离子交换膜中试生产成功了!这标志着碱性膜燃料电池和电解水等碱性能源器件的规模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打破了碱性膜无法量化生产的困境。为了这一刻,苏州大学严锋教授及其团队已经奋斗了十余年。2006年,严锋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投入国内能源变革关键技术的基础研发中。当时,国内清洁能源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难关,严锋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逐一攻克。“科研人员要不忘科技报国初心”是严锋对团队成员的殷殷叮嘱,也是他始终践行的信念。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对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钱而言,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确保“后继有人”是教育教学中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他始终重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开拓、创新争先、接续奋斗的优秀学术梯队,形成了“人尽其才,和谐发展”的良好团队氛围。

秉持“教书育人是大学第一要务”的信念,江苏大学教授王谦从教30年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三尺讲坛承载了他“授人以渔”的责任。他认为,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的发力点。在教学过程中,他创新提出“五融入三转变”教学改革理念,他领衔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程热力学”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知识背景、专业前沿、工程案例和人文美学,课程内容常教常新。目前,这门“工程热力学”已在中国MOOC大学平台开设8个学期,受益高校10多所,线上学习人数达1.3万人。

基于长期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建军深入参与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建设。自2018年起,先后主持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劳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等的研制,并作为首席专家主持课标解读培训,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苏州市吴中区一箭河实验小学教师张华深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格外重要。她利用课余时间创办“凌霄父母乐学堂”,这些年共接待数千名家长咨询。在近3000条微博、300多篇博客、204个班级相册、近3万张照片中,留存了学生的成长记录、家校互动、教育故事、班主任工作思考等内容。2014年,“智慧坊•苏州市名优班主任张华工作室”成立后,张华向青年教师倾囊相授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方法等。

不畏千里之远,甘赴育人之旅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陈玉出生在苏北一个小山村,他深知求学的艰辛,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当教师。大学毕业后,他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来到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陕北榆林担任驻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村里学校缺教师,他就主动当起义务代课教师。黄土高原条件艰苦,一两个月不能洗一次澡,步行去村子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一个雨夜,因为路太滑,他连人带摩托车摔进了山沟。为了不耽误次日给学生上课,他强忍着剧烈疼痛,一瘸一拐地推着车翻山越岭,直到凌晨才赶到村子。顾不得满身泥泞,他就站上了讲台。

戴上宽檐帽,利用课间、午休、放学后的时间巡遍每一间教室,走遍校园每一个角落,是镇江市江南学校教师张正平每天要做的事。2021年,张正平主动申请援疆,2023年期满后他又申请继续留任。年近九旬的母亲,面临高考的儿子和刚上一年级的女儿,都需要他的陪伴,“可新疆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我。”张正平的心愿是看见这届孩子考上大学。他经常跟孩子们说,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援疆结束我送你们去江苏上大学,再过4年,等你们学有所成了,老师再送你们回到新疆,回来建设美好的家乡。

怎样在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这是很多支教教师思考的问题。2022年7月,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教师王景花随常州“组团式帮扶”优秀教师团队来到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开启了援青之旅。针对该校青年教师多的情况,王景花带领教师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启动青蓝工程,打造青年教师成长快车道。作为海南州教研室兼职教研员,王景花的专业指导和引领作用不仅发生在校内,还辐射到全州甚至青海省,她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播种在青藏高原。

2011年,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承担对口支援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项目,在校内开办“青海海南民族班”。自此,校长戎仁堂将自己的教育视野延伸到遥远的青海。作为“青海班”的“领路人”,他以满腔热忱参与“青海班”管理和建设,克服地理和文化的障碍,帮助孩子们迎接陌生的环境和挑战。青海的孩子长期寄宿在学校,缺少父母的陪伴,戎仁堂每年端午、中秋等传统假日都陪伴在“青海班”孩子们身边,用点点滴滴的关爱悉心浇灌一株株绽放在江苏的“格桑花”。戎仁堂的承诺跨越了千里。目前,学校已面向海南州招生12届,培育了1000多名学子,“青海班”学子本科升学率近100%。

在“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中,还有一位受到众多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报道的特别人物——江苏省宿豫中学化学教师丁成闯。今年6月15日,丁成闯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救起一名轻生女子获得嘉奖,并登上中央政法委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这位“勇士”当时刚做过足部跟腱手术,走起路来不能同常人一样自如。6月底,丁成闯拿到见义勇为奖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委托当地的爱心公益组织,将这笔钱全部捐到了贵州省黔西南州坝力小学,用于帮助山区孩子读书。丁成闯的故事折射出众多江苏教师的坚韧和无私——无论在课堂上传道受业,还是在生活中承担责任,他们把教育的光辉融入了日常,用奉献书写出育人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