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六重理解
■孙建英
沃伦·本尼斯说: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课程领导力,就是校长带领教师认识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及评价、研究课程,进而依托课程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能力。
校长是课程改革的“首席”,应该当好“第一提琴手”,也许这正是课程领导力的关键。课程领导力潜移默化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认为一个校长,必须对课程领导力做到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其前提就是对课程领导力有着属于校长的个性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让课程领导力焕发出独有的“美”来。
第一重:课程理念的转化能力,让“高端”的课程理念落地,在教师心中扎根。
作为顶层设计的课程方案,体现着国家关于课程的宏大、权威、体系完备的理念。其中,包含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科学依据。我们需要认真消化吸收,更需要使之内化,成为属于自己的观念形态。这就需要校长统领教师完成“内生转化”国家课程理念的任务。在课改的整个“战役”中,南通市北城小学一直将这种“内生转化”“置顶”,立足校情,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专家讲座,与教师研修共同体思想孵化结合,将课程理念从“我听说”变成“我学习”,再变成“我知道”,最终变成“是我的”,努力将宏大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个体认知。
在课程理念转化上,校长首先应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者,在课程理念的内化上,校长更应做出榜样,并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我校将“博诚北小”的文化和课程结合起来,将“博”和“诚”的语源解读与新课程改革的多元文化融通并深度融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北城小学独有的校园课程文化理念,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与课程建构。
第二重:课程开发的设计能力,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校长要有主导性设计。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最终是在学校落地生根,校长则是改革“落地”的第一责任人和实际领导者,而课程领导力就成为校长指挥具体课改“战役”的必备、关键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领导力中,课程开发的设计能力,尤其是校长的主导性设计能力颇为重要。如果说理念是航标的话,那么课程开发设计就是“燃油”,就是“能源”,没有能源供给,课程“航船”是无法驶远的。
作为南通市情境教育实验学校,北城小学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课程开发设计。在情境教育观照下,我们结合校情,在传承中创新,开发了以“博诚教育”为主旋律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博自小积,诚由学致”为理念,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从多方面多角度全力推进法治教育读本、艺术教育读本、劳动教育读本等开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卷入”课程改革,成为主人,成为课程改革更具主体自觉的“压舱石”。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开发者,又是实践者,使校本课程不断优化,真正地从儿童出发,关心每一个儿童的今天,注重每一个儿童的未来。
第三重:课程资源的统整能力,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地方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就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多元,校长应具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统整为校本特色课程的能力。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各异,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地方上的课程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当然也不免芜杂。能否“统整”这些资源,考验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统整,包括选择与改造。南通乃文博之乡,有“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之称的南通博物院就位于美丽的濠河边。而离北城小学不远处,即有两个国家级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和中国审计博物馆。我校将丰富的博物馆群资源整合进校外情境课程,让学生在参观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结合所学知识,撰写解说词。此外,我校的“红蓝”课程揉入南通的剪纸、风筝等地方非遗特色项目,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塑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和情感。
第四重:课程实施的统筹能力,确立各类课程的执行计划和目标,定期研讨,事半功倍。
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课程领导力中的课程统筹能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像人的营养,既要全面,又要平衡,必有轻重取舍。这方面,需要校长进行战略性指导,围绕学校的发展,在用足用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确定校本课程份额和实施力度。
笔者秉持“博诚教育”的教学主张,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带领团队的伙伴,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我们用这种方式宣传和见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立学课堂”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精神,与虚华不实和走过场的课改划清界限,为全校教师扎扎实实搞课改放样子、立标杆。
第五重:课程评价的创变能力,课程改革的创新性最终要靠创新的评价来检测与证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评价对课程改革的创新性具有指向作用。作为校长,我们要用多元的情境性评价为学校的课程改革及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情境性评价让教师从单一的学业成绩的评价中走出来,走进一个个创生的情境,在情境中实践儿童的学习所得,让知识在情境中转化,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情境性评价过程中,评价内容的制定、评价标准的实施,都是通过学校各部门的主体推进与教师的全员参与共同研究确定,既有自下而上的情境体验的收集整理,也有自上而下的情境评价的规划推进。我校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网格化管理,以班级为最小单位,以年级为团队,分学科、分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大单元活动,以及素养分级闯关等。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帮助师生成长的“梦工厂”。造梦的过程,也就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的过程。学校的评价方式必须产生新的突破,从纸质的书面考试到情境实践的操作,从课本到生活,从知识到能力,评价要更加多元、更加全面。学生在这种多元评价的过程中,更能寻找到成长的方向,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第六重:课程研究的“钻掘”能力,课程研究不是“经院式”的“专利”,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研究的责任。
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以用课题研究直接引领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研究的方向,让教育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人。作为校长,我们对课程的研究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来推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课改进行到底。
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同心圆”辐射,结合学科的“大圆桌”与“小圆桌”的研讨,将全体教师带入学校的课程研究之中,让各学科教师结合学校的课题,立足自己的任教学科,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进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再结合学校的主课题,进行子课题的实践研究。由此,形成以“博诚教育”为中心,由多个方向的课题研究群构成的“同心圆”。教师的研究是草根性的,扎根于教育一线,所谓“眼前景身边事,手上的功夫心中的情”,但正是这种发现、体验和参与,形成了学校积极向上的课题研究的氛围,推动了学校课程研究的细化。
综上所述,课程领导力不等于发号施令,更不意味着颐指气使。校长应当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新课改的诸多热词中,我很喜欢“卷入”这个词,广大教师“卷入”课改,校长也是“卷入”中的一员,而且应该是其中的“首席”,当好“第一提琴手”。
(作者系南通市北城小学校长,南通市“领航校长”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