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创新儿童学习组织,让生命成长更灵动
图为“数学+美术”融合课双师课堂
■常州市博爱小学 王丽娟 陈阳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博爱小学在“环境”研究与“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学习体验和历程,开启儿童学习组织的实践研究。在博爱小学,学习组织依托教育空间和资源的支持,帮助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地参与和体验学习生活,增强自主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超越。
丰富学习内容,提供生长载体
无界学习,立体生长,是博爱小学发展的追求。学校根据新课标“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和学科间的融会贯通”的要求,在学习社区的立体空间里挖掘教学与空间、学习与生活的融合点和生长点,采用整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对知识应用的关注。学习社区构建的序列化课程和特色活动引发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也为儿童学习组织的产生、发展提供内容支持。
通过将六年级课程“Signs”搬进三楼阅读街区,学生们讨论图书馆内的注意事项,设计了一系列相关标志;而五年级的“学习社区的容纳人数”作为“数学+美术”融合课,数学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地测量、绘制示意图,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指示牌,打破学科界限,共同完成作品。在校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停延伸流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们学会了自主选择获取信息;自主选择同伴形成学习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在学习组织中自主选择角色并完成项目。
与此同时,教师在儿童学习组织的研究和实践中塑造了更加全面的育人观。他们以真实问题为引领,基于社区空间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探索学习社区里的课堂教学范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形成素养。
创新学习组织,变革育人方式
学校不只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还具有社会属性。博爱小学以校园为依托,将学生与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组织起来形成了多样的学习组织。无论是正式的伙伴式学习组织、班级式学习组织和泛在式学习组织,还是非正式的自治式学习组织、圈群式学习组织和共育式学习组织,它们都相互交融,着力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能力。
午间“丛游”活动是学校对学生非正式学习组织形式的最新探索。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校长信箱的一封来信:“操场上的人太多了,我常常找不到合适的场地运动,真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和小伙伴们痛快地玩一场!”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分时段向学生开放所有街区场所,学生自主结对学习、活动、玩耍。在教师和志愿者们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做到有序自主地活动,他们在书吧里沉浸式阅读,在体育馆内和朋友一决高下,在梦幻花园里种植涂鸦。
非正式学习组织的研究不止于“丛游”,学生们还可以成为校园里的博爱小当家、博爱银行小管家、博爱超市小卫士等。学校通过学习组织形式的丰富和创新,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现实。
完善评价手段,提升育人效应
为了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学校尝试发行“博爱币”,扩展评价方式。“博爱币”连通各级学生评价,有效盘活学习社区中的多重要素,让每个学生发现最好的自己。
学校设置学分章—“博爱币”—奖品三级兑换流程,当学生在学科学习、社区活动等方面表现优异时,即可获取相应的学分章,每5个学分章即可兑换1元“博爱币”。学生可以用“博爱币”换购漂亮的文创、精致的学具,还有美食卡、作业免做卡、下午茶卡等道具。这一枚枚“博爱币”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着学生日积月累的收获,同时也让同学们在争取荣誉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参与活动的成就感,体验多种社会角色,积极融入学习社区。
“博爱币”的运用使评价更加贴近学习和生活,让评价真正成为撬动学生有效学习的支点,构建育人新生态。博爱小学儿童学习组织的创新实践以变革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对社区三要素(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和学习组织)进一步深耕。学校通过从群体组织的角度塑造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儿童学习组织的结构形式、制度文化和评价体系,促使儿童成为其生命个体的建构者。学生在学习社区和学习组织内体验不同社会角色、获得多种成长养分,使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得到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