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学习社区:高质量育人的创新实践
■常州市博爱小学 柴曙瑛
常州市博爱小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优质老校,“她”依傍着古老的天宁禅寺、美丽的古运河,静静地生长着。
学校历经沧桑,几易其名,几改其容,但“行知天下事,涵养博爱心”的办学精神一直在传承、发展。一代代博爱人敢想、敢试、敢做的精气神,让学校持续优质高位发展。
这里有底蕴与机遇
一直以来,博爱小学高度重视教科研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积极参与中央教科所的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以及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等实践研究,努力争当全国课改的排头兵。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开展了博爱新语文实践研究,倡导“轻负担、高质量”,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新构建课外阅读体系。进入21世纪后,学校先后开展“博爱微学院”建设,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进行“全课程”的实践探索,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建立了课改的支点,积淀了丰厚的课改底蕴。
2013年,恰逢改扩建契机,学校引入了学习社区这一理念,力图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壁垒,扩大开放共享的活动区域,让学习无处不在。2015年,博爱小学改建成为一所图书馆中的学校,由此走上了向学习社区型学校的进发之路。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人美美育学堂”、江苏省第二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文明校园等。
这里有活力与生机
目前,学校有两个校区。博爱校区经不断改造,形成了“一厅(共享大厅)两园(华文园、梦想花园)五街区(阅读、艺术、科创、体育、校史)”的全新格局。而怡康校区则凸显科技特色,星际探索大厅、三模科创空间、科技种植园等都是学习与活动的场所。这些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发挥不同的功能。师生们把科学课、数学课搬到梦幻花园,把各街区运动打卡纳入体育课中……学校合理规划公共活动区域,教室与走廊、街区融为一体,为学习社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地保证。
学校从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出发,跨界融合,形成拓展课程、主题课程、“五爱”课程等三大特色课程,使学习内容更加灵动丰满。在这里,“新书发布区”“漂书吧”,总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小剧场、博爱讲坛,总能看到孩子们自信的表达;校外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增长见识,提升自我。在这里,学习内容是鲜活的,学习规则是有序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管理、自由选择、自在学习……
这里有成长与希望
学习社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改革,这就需要教师们有更多的勇气,付出更多的精力,跳出原有教学经验的舒适圈,接受全新的挑战。十年来,博爱小学教师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在这里,课程结构、教研方式、学习方法悄然改变,项目探究已成为常态,教师的课程理念、合作精神、专业成长得到了质的飞跃,教师梯队拔节生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一大批优秀工作者脱颖而出。为了将学习社区的研究引向深入,学校先后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学习社区: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建构”及“学习社区视域下儿童学习组织的创新实践”等课题,助力学校在内涵发展上不断开拓创新。
同时,博爱小学作为集团领衔校,始终怀抱开放共享的心态,和集团联盟校、兄弟学校共享特色课程、教学等资源,将领衔校的经验辐射到成员校,帮助成员校实现量质齐升,同时也在分享交流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学习社区建设,提升办学影响力。
在博爱小学,学习社区是发展趋向,也是教育生态;高质量育人是学校的目标追求,更是使命担当。学校正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内涵发展,让师生生命成长更立体、更灵动、更丰盈,让博爱教育生发更多的美好。
(作者系常州市博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获得常州市“龙城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