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脚板”细查真问题“硬肩膀”扛起大担当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扬州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主题教育总要求,学好新思想、开展深调研、

“铁脚板”细查真问题“硬肩膀”扛起大担当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张运 王一凡

新时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涉农专业大学生如何在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近日,一场关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大调研、大讨论正在扬州大学与地方政府、农业生产一线间火热展开。

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参加单位,扬州大学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紧紧锚定目标任务,把开展主题教育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在知行合一中切实将“思想伟力”转变为“发展内力”。

学深悟透,凝心铸魂强根基

“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要‘自找苦吃’。”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们的回信让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感触颇深。“坚苦自立是我们的校训,也是青年人的奋斗底色。”不久前,他带队走进全国文明社区文昌花园,将一场名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集体学习研讨搬到基层“大讲堂”。

夯实理论基础,筑牢思想基石。扬州大学党委坚持发挥理论教育的先导功能,系统构建出“个人自学+主题领学+专题研讨+辅导报告+实地研学”的“五位一体”学习体系,推动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二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切实做到理论学习全覆盖、高质量、见实效。

为提高学习实效,该校提供“冒热气”的理论学习辅助材料,打造

“出火花”的学习交流展示平台,组建42个主题教育读书班,上线主题教育专题网站,编发6期、80余篇导读文章。此外,该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组建“专家讲师团”“师生+宣讲团”等多支团队,明确涵盖数十个主题的“宣讲清单”,深入校内外开展主题宣讲60余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学习是我们党取得胜利,走向辉煌的制胜法宝。”在扬州大学主题教育读书班集体学习会上,焦新安要求党员师生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该校积极推动各个校级、院级读书班之间,校内各单位、校企之间开展联学促学,把学习课堂搬到广袤的田野、轰鸣的车间,不断增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求真务实,寻计问策深调研

“师生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主题教育动员会上,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掷地有声地向全体党员提出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真正通过调研查出真问题,找到真办法”。

4月以来,该校机械工程学院负责人先后前往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访企拓岗行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并“一对一”精准推动学生求职就业,帮助50多名学生接到心仪单位的“橄榄枝”。

该校抢抓毕业生求职关键黄金期,通过“领导主抓、中心统筹、学院主动、全员参与”,集中实施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行动,深度推进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和人才供需对接,积极争取高质量就业岗位近500个,全力促进2023届高校毕业生尽早顺利就业。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丁建宁说,学校坚持“班子出题、成员领题、集体破题”,围绕师生最关注的问题,听建言、摸实情,找问题、谋良策,出实招、见实效。

该校领导班子带头,以“解剖麻雀”式的思维、“望闻问切”的方式,深入教室、寝室、办公室、实验室等“四室两厅”,围绕“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等10个问题领题调研,示范带动全校中层干部开展调查研究278项,真正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关键小事。

脚步丈量出真问题,双肩扛起大担当。该校强化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推动立学立用、边查边改、逐项落实。目前,已解决就业教育、后勤管理等难事实事210余项,一张张“问题清单”转化为师生员工的“满意清单”。

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强担当

种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需攻克的“卡脖子”难题。6月17日,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扬州大学)正式授牌成立。这是由该校与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共建,集中力量解决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种业振兴的重大举措。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焦新安介绍说,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学校以主题教育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该校以问题为导向,逐个破题解题,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合并办学的高校,扬州大学“优化组合、转型化合”的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改革不会一劳永逸。作为一所体量巨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找准自身的“生态位”?怎样实现由规模大校向内涵强校的蝶变?该校党委牵头掀起了一场“优化组合、转型化合”殷殷嘱托新内涵的大讨论,组织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理论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新时代内涵,全方位寻计问策,共商新时代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之路。

“学校分类分层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实现了重点发展和统筹发展协同推进。”丁建宁说,学校优先培育兽医学、作物学等5大学科,通过政策和资源倾斜,聚力建设一批高峰高原学科,同时,注重发挥优势学科的牵引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集群发展。

学深悟透下真功,知行合一勇担当。“我们持续深化理论学习成效、强化调研成果运用、细化推动发展举措、优化检视整改机制,就是要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强劲动力。”焦新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