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宝应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蒲松龄与宝应

■王垄

沉寂多年的歌手刀郎最近以新歌《罗刹海市》再度翻红。笔者不由想到《罗刹海市》这篇文言小说的原作者蒲松龄。这位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其实与我的家乡宝应有过一段难解因缘。

小说《罗刹海市》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未及弱冠,已连着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此后却屡试不第。他看清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腐败后,转而发愤著书。31岁时,他迫于家贫,便应了宝应知县同乡孙蕙的聘请,成为幕宾,协助孙蕙处理政务,兴利除弊。宝应也是蒲松龄一生到过的距离家乡最远的地方,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如今,旧宝应县衙门遗址东侧建有“蒲松龄游幕宝应纪念馆”,两三幢名为“鹤轩留仙”的清代建筑被定为“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在宝应游幕期间,做过许多善举好事。清初的宝应,是苏北有名的困苦穷县。这里地势低洼,运河大堤时常溃决,泛滥成灾,还有繁重的疏河修堤之役,百姓苦不堪言,怨声四起。蒲松龄为孙蕙出谋解围,开仓救荒,敦促疏河工程,受到宝应人民的敬仰爱戴。

宝应蒲松龄公园有一口仿古的“放生池”,讲述着蒲松龄放生鲈鱼的故事。里下河地区出产一种鲈鱼,鳞小肉细, 味道鲜美。宝应又地处京杭大运河要道,南来北往的官员都以品尝宝应的鲈鱼为快事,弄得宝应县衙上下穷于应付。于是,蒲松龄建议孙蕙将鲈鱼放生,一律不得出售或烹食。自此,鱼塘改为“放生池”,“放生池”边修一小亭,立了石碑,蒲松龄亲自撰写了一篇《放生池碑记》。从此,宝应再不受“鲈鱼之患”,百姓拍手称快。

相传蒲松龄在宝应时,人们常见他身披布袋,内藏纸笔,走访于大街小巷,出没于泰山殿、孔庙、八宝亭等胜迹。蒲松龄喜欢与乡民交谈,每听到奇闻异事,即作记载。有时遇到民间不平之事,亦加议论,帮助排难解纷,深受人们敬重。在宝应的一年多,正是《聊斋》收集整理资料的关键的一年。因此,《聊斋志异》中的不少故事带有宝应社会生活的痕迹。书中《画壁》《聂小倩》《阿霞》《仇大娘》等近30篇故事都与宝应县志上记载的事情有相似之处。蒲松龄在宝应还写下《大人行》等抨击现实的诗篇,对贪腐进行辛辣讽刺,对人民表现出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