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写在陶行知先生魂归晓庄77周年

■何文秋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突发脑溢血,不幸在上海辞世,终年55岁。按照其生前遗愿,同年12月1日,陶行知先生的遗体被运回晓庄,全国53个人民团体为他举行公葬。2023年,是先生魂归晓庄77周年。

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北郊的晓庄,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这是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有15年在南京度过:求学5年(汇文书院、金陵大学)、教学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办学4年(安徽公学、晓庄学校)。在南京,他创立了彰显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生活教育学说。

陶行知先生毕生为中国教育事业上下求索,留下宝贵的思想遗产、精神财富。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爱满天下”的作风,成为世人的修德楷模,令人敬仰。

陶行知先生崇尚廉洁、公私分明。他常说,“公家一文钱,百姓一身汗,将汗来比钱,花钱容易流汗难”。他在办学时,注意公私两清。他说,“万分清廉,不过小善;一念贪污,即为大恶”。

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都是民办学校。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特意为自己制作了一件“工作服”:上衣缝了两只口袋,一只放公款,一只放私款。有人问,为什么要多此一举,他诙谐地说:“公私之间应当划条鸿沟,不使他有毫厘的交通。”

陶行知先生追求真理、生活俭朴。他一生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人生信念。1940年,次子陶晓光准备到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工作,厂方需要学历证明,陶晓光写信给上海育才学校副校长,希望能有个学历证明。陶行知知道后写信告知,“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信中还附着一张如实反映陶晓光学历资格的证明信。

生前,陶行知先生没有为4个儿子留下一套房产、一分钱遗产。在江苏陶行知纪念馆里,有一件重要的史料,是他留下的一把他母亲用过的剃头刀,还有一首诗《吾母所遗剃刀》:“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他说,曾剃三代头的剃头刀,是最可纪念的传家宝。这把剃头刀体现着陶家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胸怀国家。为了追求教育报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先后放弃东南大学教授、金陵大学校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等职位,放弃了月薪500大洋的生活待遇。

陶行知先生一生三次更名,充分体现了他自我革命、不断求索的精神。他原名陶文濬,1932年改名为陶知行,1934年改名为陶行知,1939年启用一个新的名字 ,是陶先生自创的,将“行”字左右拆分,“知”字由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他把这个独创的字读“gàn ”,寓意“知在之中、行中有知、先行后知、知行合一”。

这个字,不仅是陶行知先生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子女、留给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人提出的希望: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做善成。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江苏省陶行知纪念馆馆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