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坚持”探索德育新模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三个坚持”探索德育新模式

■陈志峰

虽然各级教育部门一直强调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但现实中,相对于智育而言,一些学校在德育方面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仍然不足,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缺少针对性,所研究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再加上德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结果导致部分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笼统抽象、说教灌输、无序实施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凤凰园校区积极探索“欣赏型德育模式”,努力将德育工作与学校“尚美立人”的办学理念有机结合。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成了我校探寻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其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坚持”。

坚持运用道德发展理论指导德育工作。两年前,我校也一直在尝试通过举行各种活动、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带学生出去参加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开展德育工作,但效果一直不理想。我们反思后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德育工作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加强道德发展理论方面的学习,剖析问题的成因,寻找相应的对策。

比如,一些教师低估了隐性的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学生不文明的言行大多是受到一些小群体的不良影响;一些教师忽视了个别班干部滥用“权力”对其他学生造成的伤害;此外,学生背后的言论对儿童的影响更是巨大,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儿童而言。群体、“权力”、评价是影响班级生活的三个重要的隐性因素,班主任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塑造班级良好的道德风貌。这是美国教育家菲利普·杰克逊的理论。

再比如,如果教师要求低年级的孩子有奉献精神,基本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在9岁之前,儿童基本处于相对功利的道德发展阶段,大多是“利己主义者”,要促进他们的发展,须用下一阶段的“好孩子”的标准去引导他们,才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在德育理论的指导下,我校不仅在常规德育工作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本化德育课程实施方面更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我们立足高年级学生所处的向往名人、崇尚英雄的道德发展阶段,开设了“行走在古诗文里的海陵”这一实践育人课程,通过梳理泰州地区的名人事迹和典故,带领孩子们实地考察、体验探究后进行经典诵读。

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工作一般有两种形态——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就是间接德育。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德育工作实施途径的第一条就是课程育人。这充分说明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课堂。课程育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必“另起炉灶”,只需要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顺带”完成思想道德教育。别看只是一个“顺带”,许多教师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因此,我校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比如,数学课中,教师可以强调数学家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语文课中,教师可以谈谈榜样人物的德行与自律等。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完圆周率后说:“祖冲之是我国的数学家,他算出的圆周率比西方早1000年。”别看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只要这么“顺带”一说,爱国主义教育的种子就种下去了。各学科教学中隐含的德育元素是“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如果不能充分发掘利用,将非常令人遗憾。虽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可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当然,强调间接德育,不等于放弃直接德育,道德与法治课、国旗下讲话、晨会课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直接德育的阵地,我校同样高度重视。

坚持打造“让美好看得见”的德育新形态。德育工作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特别是在当前强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更加要求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时代少年的风采。为此,我们努力让德育工作看得见。

一是细化要求。在东桥小学凤凰园校区,孩子们都知道“见面问好”的方式有6种,一般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就需要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一种。孩子们如果长时间离开座位,一定会把凳子推到桌子下面。德育工作最怕的就是只讲大道理,不讲小细节。学生的这些行为都是细化要求后形成的看得见的好习惯。

二是记录美好。我校借助电子班牌这一德育平台,发动全体教师以“随手拍”的方式记录校园里的善行义举,孩子们每一个美好的行为都会上传到电子班牌里,供全校学生学习点赞。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学业成绩和体艺特长,每月、每学期评选一次“凤凰园好少年”,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三是涵养教师形象。每个教师都承担着德育工作的任务,每个教师都必须主动增强自己的“身心吸引力”。我校着重引导教师从外部形象、工作习惯和内在气质三个方面作出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在气质,包括优雅的言行举止和亲切的教学态度等。教师有了“身心吸引力”,他们的德行就是好的,他们的善良就会散发在空气中,感染每一个学生。

(作者系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凤凰园校区校长,泰州市姜堰区名校长,泰州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