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字往,悲欢与共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文来字往,悲欢与共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尤云

图为学生在校园里翻阅班刊

要说世间什么最神奇?我首推“笔”。身长数寸的一支笔,承载着多少人世间的悲欢,书写着多少古往今来的梦想,流淌着多少温润多情的文字?说笔神奇,是因为它能瞬行千里,从朦胧湿润的烟雨江南到辽阔无边的绮丽塞北,从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到神秘莫测的远古遗迹,古今中外都浓缩在这提按顿挫的瞬间。这支笔带你驰骋遨游,领略世间温情,感受人情冷暖,一切不想说、不能说、不便说的,都可肆意诉诸笔端……

随笔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随意自由、任意流淌,内心的悲苦喜乐、所闻所感想流多远就多远,想淌多宽就多宽,一切只在于这支笔,只看你的心情。随笔走,随笔哭,随笔笑,肆意挥洒后,剩下的只有畅快和欢愉,以及内心的充实。

作为一名喜爱阅读和写作的语文老师,我更乐意将这份诉诸笔端的快乐与学生们一同分享。我们穿梭于字里行间,体验语言和文字的惊艳;我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与书中人物来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感受生命的真谛。

轮流日记,潜移默化

学生们常说:“学语文,最怕三样: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写作是很多孩子的“噩梦”,越怕提笔越难提笔,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完全失去兴趣。于是我一改常态,不再让学生每周固定写一篇随笔,而是结合小组合作机制,将学生按照每组7人分成7个小组,成员们在小组共用日记本上轮流写。

虽然是轮流写,但我们的轮流日记不是简单的交替,这些日记也并非没有生命的流水线作品。轮到写日记的学生将成为当天的语文小组长和日记负责人,他可以点评其他同学的文字,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

我在班上宣布这个消息后,孩子们充满好奇,积极性高涨。每周轮到自己写日记时,他们不再唉声叹气、满腹牢骚,而是满怀期待地想要大显身手。每周的随笔交流课上,各小组都会推荐一篇本组最佳习作来展示,获得“最受大家喜爱习作”的推荐小组将成为“随笔周冠军”,得到一定的小奖励,并在黑板报上专门辟出一角进行展示。轮流日记很好地调动了孩子们写随笔的兴趣,小组合作竞争的形式增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提升了孩子们学习别人优秀习作的积极性。

轮流日记,悄无声息地走近孩子们,潜移默化地让他们习惯写作、爱上写作。

创办班刊,润物无声

喜欢写作的老师总有旺盛的创作热情。作文课上,我也经常写下水文,供孩子们参考,适当给予点拨。每次评讲作文时,我会请小作者走上台来,朗读他们精彩的好文章。读罢,孩子们常常意犹未尽,想要细细品读。于是我又将精彩的文章以及自己的下水文打印出来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但时间久了,纸页泛黄,文字也变得模糊不清,既不美观,也不便于保存。于是我决定将孩子们的好文章搜集起来,编成一册简单的班刊,既美观雅致,也方便孩子们阅读。

没想到的是,这个提议在家长群中得到了积极响应,家长们都期待自己孩子的文章入选,甚至主动承担起了将文字整理成电子文档的任务。在孩子们提交的随笔中,有的孩子写道,看到自己的文章被选入班刊时,内心感到无比自豪,于是萌生了长大后当编辑、当作家的梦;有的孩子说,听到同学夸赞自己文章写得好,难掩喜悦和激动,内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也有孩子说,看见与自己同组同学的习作入选时,心里也痒痒的,他跃跃欲试,期待着下一次习作机会能大显身手,一举得中。

班刊的创建像是放了一只风筝,我牵着那根线,指引孩子们前行,孩子们也像风筝一样渴望飞得更高,渴望写得更好。润物无声,终得效用。

笔友结对,文来字往

收到在其他城市当语文教师的大学同学寄来的礼物,我在惊喜之余,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老同学和我教的正好是同一个年级,何不让来自两个不同城市的孩子们以文会友?我和老同学说了这个主意,同学欣然同意。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们时,犹如惊雷乍现,孩子们太惊喜、太激动了。由于两边学生互相都不熟悉,我们便以学号来进行笔友结对,多余学号的学生则一对二结对。第一次写信,孩子们都是想了又想才动笔,写好了更是改了又改。遣词造句间,孩子们的习作能力慢慢提升。文字中少了虚假编造,多了情真意切。

对于这些从小生活在乡下、没有什么机会走出去的孩子来说,收到别的城市的来信就像是吸进了新鲜的空气,他们把信拿在手里看了又看,急不可耐地与同学和家长分享。信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来自远方的关怀,有未曾见过的新鲜人、新鲜物、新鲜事。脚步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帮助他们抵达。

一群陌生的孩子以书信的方式来交流、表达,一颗颗心也越走越近。他们之间既熟悉又陌生,虽然不曾见过面,但什么都想要告诉对方,很多藏在心里的小秘密都可以倾诉,任何不能说出来的话都可以一吐为快,而信件那头的回音或许是解开心结的最佳良药。

文来字往,悲欢与共。每次寄出信件的期待,每次收到信件的欣喜,都联系着同龄人之间的烦恼和甜蜜。文字在提升,见识在增长,生活向阳而生,一切越发值得期待。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口号,更不是印在纸上的冰冷文字;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不是简单地翻阅题山书海,而是要实现全身心的发展。会思考的孩子聪慧,能阅读的孩子博学,善写作的孩子内心坚强,足以抵御岁月的磋磨和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