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写作,与美好相遇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小学 杨楠
生命中会发生无数次相遇,有些相遇就像一首朦胧诗,也许在一开始难以理解它对于我们的意义,但读着读着,我们便能体会到这些相遇带来的婉转美好。我和学生小林的相遇就是一段意想不到又分外美好的故事。
仰天嚎啕的大哭
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一个短发小姑娘就以一阵嚎啕大哭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她瞪着一双大眼睛哭喊:“我不要上学,我要回家……”她的妈妈连哄带骗后,她才勉强安静下来,脸上的泪痕写满了委屈与不情愿。
这个小姑娘就是小林。此后,她每天都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让当时担任班主任的我十分头疼。我试着与家长沟通,她的妈妈却一脸无奈:“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和我说,孩子上了小学,只能老师多费心了。”
小林性格马虎好动,总是把“p”当作“q”,把“qie”读成“pei”,很少能准确拼出音节,写汉字时也常常把偏旁部首搭配错误。每次帮她订正完,她转身就忘得七七八八。进入三年级,学生们开始接触习作,薄弱的语文基础让小林的习作成了“天书”,极少有人能读懂。
我喜欢面批孩子们的习作,一对一修改他们行文中的问题。一开始,我总是板着脸先把小林文章中的每一个错别字改出来,修改使用有误的标点,最后从其他孩子那里找一篇书写工整、语句通顺优美的范文,对照着帮助小林整理病句。全部改好后,小林的习作本已经变成了“大花脸”,有时候一个句子问题太多,还得单独拎出来多次修改。错得实在太离谱时,我只能采用最“笨”的办法,让小林直接抄写比较好的文章或者句子。我想,抄一遍,多少会在她心中留下一些印象,形成一点点语感吧。
每一次花在批阅小林习作上的时间都很长,后面的孩子常常要多等一会,等不及了,还会闹意见。批改小林的习作,是我和孩子们都很“痛苦”的一件事。
太阳般的笑脸
对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意见,小林似乎并不往心里去。她也从不为自己的作文写不好而难过,相反,她并不怕写。
每周一次的习作课上,有的孩子抓耳挠腮许久都写不出几行字,有的孩子只能勉强写出一点,小林却经常笑呵呵提起笔,也不作过多思索就写,一写便能写三四百个字。写完后,她会笑呵呵地拿过来给我批阅。那笑容,像太阳一般灿烂,灿烂中还有些傻乎乎。
一个学期过去,我好像也有了一点“进步”——能根据小林难得没有错的字词,读懂她一些文章的大意了。这一学期,我在给小林批改习作时惊讶地发现,只要领会了她独有的一套“文字系统”,她的文笔其实还真不差。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春游去哪儿玩》,在孩子们争相发言后,我鼓励他们整理发言内容,再加上一定补充,写成一篇练笔,以书面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推荐的春游地点。小林写的是家乡通州的南山湖公园。她写了南山湖宽阔的湖面、湖边摇曳的芦苇、碧绿的草地,也写了南山湖公园北边令孩子们向往的游乐园。在介绍游乐园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时,她写道:“摩天轮很高,坐上去往下看,地上的人就像小蚂蚁一样;还有好玩的旋转木马,坐上去就仿佛被带到了童话世界里。”
抛开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错误拼音和错别字,寥寥几笔,小林写出了游乐设施的主要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忍不住拿去给办公室里的老师们互相传阅。经过我的解读,大家都不由赞叹:“忽略这孩子让人看不懂的字,她写得倒是比年级里一半的孩子都要好。”
次日的习作评讲课上,除了几篇特别优秀的习作外,我特意读了小林的文章。我告诉孩子们这是小林写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小林自己也十分意外,嘴角挂上了又惊又喜的笑意,一双大眼睛里写满了难以置信。看到她天真烂漫又依旧有些傻乎乎的笑,我不由得也高兴起来。
课后,我找来小林,鼓励她:“你看,其实你的作文写得很好,你要勇敢地写,尽可能多写,想说的话就都表达出来,不要怕错别字。”小林再一次笑得像一个大太阳,蹦蹦跳跳地捧着习作本走了。
写作带来的幸福感
再次习作时,小林明显劲头足了。这回的习作主题是“过元宵”,课堂上她没有东张西望,还主动举了几次手,讲述自己元宵节做花灯的经历。写作时间,小林立刻拿起笔在本子上快速移动着,看上去似乎文思泉涌。
还没到下课,小林就拿着她的习作来给我看。字词拼写的错误仍然很多,但仔细一读,她介绍了元宵节的习俗,引用了二年级学过的童谣,接着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简要描述在街上看过的花灯,最后讲述了自己制作花灯的步骤。作文逻辑很清晰,语言也不错。特别是这句对走马灯的描写:“走马灯有好几个面,每个面都画着不同的图片,看上去很漂亮。”看得出,那些美丽的花灯确实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着小林的面,我第一次没有挨个把错别字“抠”出来修改,而是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表扬道:“这次写得有进步,这句话写得尤其好。去誊写吧!”
小林没想到这次面批的时间竟然如此之短,颇为得意,觉得自己的习作真的进步了,兴高采烈地回到座位上,誊写得十分认真。写了一会,她还忍不住转过身,向后座的伙伴偷偷瞄了一眼,神气十足。
望着小林的目光,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的话:“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我不厌其烦地帮小林修改作文,试图让小林写出“成功”的文字,可是,或许她在成功的同时,已经失去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这段时间以来,我不再纠结于她那些暂时无法控制的错误,而是尽可能适应她的“文字系统”,在她的文字里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她,反倒让她浅尝了创作的快乐。对于一个没怎么受到过肯定的孩子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满足。在这种满足感的推动下,她可以更加心无旁骛、专注而充满期待地抒写胸臆,形成从“老师要我写”到“我写得还不错”再到“那我愿意多写”的良性循环。或许比起把每一个字写对,这样的体验才真正让小林获得了幸福和满足。
我无法确定,小林在学习上的马虎问题什么时候能够解决,但只要她坚持写下去,我愿意一直为这些文字送上真诚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