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练好核心本领,促进专业成长
■宋慧琳 武凤霞
无锡市东林小学基于百年书院文化、立足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彰显“‘东林学人’学在东林”的教育理念,将研究力、教学力作为教师的核心本领,从学科教学向全程全维育人转型,在系列活动中涵育不同层级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以项目建设提升教师研究力
东林小学成立“教育研究院”,形成“院—所—室—组”的网格教研新格局,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们用“分解”的方式把研究主题专题化,形成“大主题统领,小专题支撑”行动策略,形成“人人有课题,时时在研究”的科研文化。在具体的研修活动中,我们把教师分为几个类别,分层实施培养,提升每个人的专业素养。
提升高层次骨干教师研究力。高层次骨干教师是学校项目研究团队的成员,他们经历研究的整个过程,在共研共建中共成长。如在“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众多全国知名专家进行指导,核心团队成员或听或记,或问或思,最后总结陈述。在这样一轮轮培训中,教师的个人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表达越来越流畅,思考越来越深入。
发展骨干教师独立研究力。在对学校项目进行具体化的再设计再思考的过程中,很多新的研究点会生长出来,这些研究点都可以成为骨干教师个人研究的主题。例如,我们从学校申报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小学生科学精神贯通培养的实践研究”中,分解出众多子课题研究内容。这些子课题研究既是在总项目的统领之下,又呈现出领题人独特的个人特征。
在反思中激发教师研究力。对于一些尚不具备较强研究力的教师,学校通过定期组织理论与实践反思活动,不断激发他们的研究潜力。有的教师对阅读活动开展持续性设计,选择对“如何依据文本差异开展亲子阅读单设计”进行研究;有的教师在班级内创办习作展示专刊,开展了“利用习作专刊激发学生习作主动性,提升习作水平”的研究;还有的教师坚持写教育观察日志,在对众多日志的研究中,他们对儿童的认识更加真实客观,育人行动也更具科学性。
以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力
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东林小学先后提出“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素养表现型教学’育人模式创生行动”等研究主题,指向素养培养目标与过程的和谐统一,系统建构“素养表现型教学”育人特色。
教学特色研究,提升教师教学力。学校以语文学科为先,学科组内部系统研究“小学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内涵与特质,建构出“目标—任务—活动—评价”的学习范式,以“整合化、实践化、情境化”的学习任务为统领,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打开学习过程。教师在活动设计中,以“分享聚焦、立体研讨、迁移运用、整理建构”等流程性要素为基点,生成不同变式,引领学生在主动表现、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大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专业团队打造,发展个人教学风格。对有研究力的教师,学校进一步助其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一线骨干教师长期沉浸于课堂教学实践,更擅长在实践层面解析课堂流程和教学要素,但缺乏独特教学风格,不善于提炼教学主张。为此,学校组建了由高校专家和上级学科研究专家共同组建的指导团队。通过对骨干教师的课堂观察、对话交流、综合考查,我们初步设计符合个人特质的教学风格,并指导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
系列性专题研究,拓展教学视野。学校通过组织专题研究培训,不断拓展教师视野,创生可能的新教学样态。例如,在从区域性到校本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研究中,教师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深化建设与实践,逐步掌握了相关知识和实践要点。
(宋慧琳系无锡市东林小学副校长;武凤霞系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