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向着明亮生长
■王凤芳
基于校名金城之“金”,昆山市花桥金城小学以“成为最美元素”为教育哲学,以“办一所有品、有光、有活力的新样态学校”为办学愿景,确立“明于道,亮于行”的校训,全力打造“明亮教育”品牌,让每一个生命更明亮。学校引领教师研读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形成新理念,在理论引领与教学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深耕课题,更新理念
如何用好统编教材,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金城小学以课题为抓手,带领学校的语文教师们开始尝试教学方式的变革研究。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聆听专家讲座,了解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和一般步骤。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学校还通过科研工坊的形式,聘请专家点对点指导教师们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专题论文。
在深耕课题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带动其他学科,一批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他们更新理念、创新实践,逐步形成金城小学的特色教学论。一是学生中心论,学生为主角,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项目的组织者。基于真实情境,通过驱动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设计项目实施的方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学习实践论,以实践为主导,由课堂知识的单一习得转变为生活知识的多元实践。学生通过项目模拟,探讨方案可行性,在思辨中完善方案,从当下学习走向未来生活。三是学科融合论,打破学科壁垒,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目前,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们人人有课题,承担了两个省级课题、1个苏州市级课题、15个昆山市级课题,不断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立足课标,建设学科
学校以“学科课程群”建设为抓手,立足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找概念”“下定义”“提理论”三大步骤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找概念”是让教师寻找“照亮”自己经验的概念,使优秀教师“看见”自己。“下定义”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个性化定义,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为自己的教学打造一只“天眼”。“提理论”是优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和研究,形成具有深刻性和逻辑性的理论阐释,构筑起支撑自己经验的“骨架”。
今年3月,金城小学组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1+3”(“1”指1位学科负责人,“3”指3位学科骨干教师)学科课程群建设小组。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每个学科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的每个部分,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确立本学科的课程哲学,设定本学科课程目标,梳理本学科课程框架,建构本学科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明亮语文、情理数学、live英语、大美音乐、乐智体育、童韵美术、磁性科学、智创科技等学科课程建设方案。下一阶段,各学科将对照学科课程方案进行实践探索,最大限度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
依托项目,创新实践
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两个重要的亮点——“学科实践”和“跨学科教学”。为此,学校积极探索育人方式的转型,以内涵建设项目为抓手,让教师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事做,做成事,在成事中成人。
2021年7月,金城小学“儿童成长‘金字塔’”立项为苏州市小学课程基地和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在课程顾问的指导下,共有42位教师主动加入项目建设,构建出“儿童成长‘金字塔’”育人模型,完成6个系列16本课程读本的编制,同时完成6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在社团活动、课后服务中实践课程。
在此基础上,学校深化育人路径探索,由教师们一起参与设计“未来生活者”育人模型,于今年3月积极申报省内涵建设项目“培养‘未来生活者’的小学跨学科实践”,吸引了更多的教师加入项目建设。此外,多学科教师还联合开发富有特色的“湿地课程”,如“语文+科学+美术”的“白鹭”课程,“科学+美术+劳动”的“植物生命的意义”课程,设计并实施阅读与项目化学习主题课程“草履虫的秘密”“群雄登陆战”等。学科实践和跨学科教学成为金城小学的特色课程,也让教师们站在课程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
金城小学的教师们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耕学科教学,大胆创新实践,在专业成长道路上闪亮前行,努力成为最美的元素。
(作者系昆山市花桥金城小学校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