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同心圆”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画好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同心圆”

■陈勇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展开,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日益成为把脉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引领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考核评价应秉持系统观念,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原则,坚持以检验立德树人成效为核心,着力画好由教学质量评价、支撑体系评价、工作机制评价有机构成的“同心圆”。

以检验立德树人成效为核心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任务的内在规定和实践逻辑决定着,立德树人成效始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意和必备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进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开展得实不实、深不深、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才培养能力有没有提高,尤其是立德树人成效有没有提高。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就是要把检验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诊断、督导和改进作用,推动高校巩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补足短板弱项,不断提升办学育人水平。各层、各类评价指标的设置和调整,都要围绕这个核心,不能偏离。

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作为首要内容

课程思政是一场立意深远、影响广泛的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其课程思政效果的首要反映,所有课程的教学质量是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在课程育人中的集中体现。

我们在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时,既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理念,重点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也要考虑到思政素质评价的复杂性、教与学的关联性等因素,坚持将任课教师“教”的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就单门课程来说,其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可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由学校教务部门指导院系对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案课件编写、课堂讲授水平、教学教研成果、师德师风状况等进行对标评分或评级。二是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论文、实验实训、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对标评分或评级。三是由院系或任课教师通过随堂调查、结课调查、网络评教等途径收集学生关于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课程学习获得感等数据信息。最终,院系按一定的权重比例汇总上述三个方面情况给出特定课程的质量初评结果,经学校教务部门审定备案后,可向任课教师反馈,以便不断改进。由于全面评价涉及范围广、测评难度大、人力成本高,在实际工作中可重点选取一部分先行课程开展评价,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可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融入既有的课程质量监测和检查考核中,简化考评流程;也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据收集与处理,提升工作效率。就全校或全院所有课程的总体评价来说,学校还需要将本单位入选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情况、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政素质和业务素质评价反馈等纳入进来,作为检验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参照。

将课程思政支撑体系评价作为重要内容

从教育规律来说,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是孤立自生的,而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科专业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的支撑。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而言,学科思政重在“强引领”,专业思政重在“精布局”,教学管理重在“促落实”,合理有效的学科思政体系、专业思政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思政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因而也是重要的评价内容。

《纲要》明确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共12个学科门类的课程思政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可结合学科评估或其他专项考评,对高校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中是否融入上述育人要求作出评价和反馈,推动高校不断优化学科思政体系;可结合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评估或其他专项考评,对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安排、各课程教学大纲等协同贯彻上述育人要求的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推动高校立足专业特色与优势、课程差异与关联等不断完善专业思政体系;可结合绩效考核或其他专项考评,重点从教材选用管理、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督导检查、在线课程管理、教学事故处置等方面对课程教学管理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引导高校不断健全教学管理体系。高校学科建设部门、教务部门也可遵循《纲要》精神和人才培养规律,对学校、院系适时开展课程思政支撑体系自查自评,明晰改进方向。

将课程思政工作机制评价作为基础内容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来说,支撑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事实上,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保障激励机制,不仅是全面启动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更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提质增效和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其作为基础内容纳入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系统中。

教育主管部门可聚焦“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工作要求,对高校乃至院系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情况予以考评和反馈。一是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开展座谈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高校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督查检查等情况,进而对高校课程思政组织管理机制作出评价。二是从举办培训辅导、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开展教学竞赛、组织集体备课教研、强化师德师风等方面综合评价高校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机制情况。三是从经费资源支持、研究项目设立、典型标杆选树、先进经验推广等方面综合评价高校课程思政保障激励机制情况。围绕上述内容,高校及院系也可以对标对表,定期开展自查自评。

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同心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可以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各层、各类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便相对精准地监测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反馈和引领功能。例如,建设初期,重在考核工作机制建设情况,对支撑体系、教学质量的考核权重可相对较小;随着建设进程的推进,通过调整权重比例、修正个别指标等方式,逐步将评价重心由工作机制向支撑体系、教学质量过渡。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立德树人宗旨下‘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