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引航本科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上讲台、组团队、做科研,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带领“精锐之师”培育一流农业人才——

院士引航本科生

■本报通讯员 聂欣 许天颖 记者 汪舒蕾

“探究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何利弊”“目前已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3篇,第一作者单篇影响因子为14.2”……不久前,在南京农业大学“未来奖学金”答辩现场,10位由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等领域内知名专家组成的教授评审团听取了本科生们的科研汇报。

“赶集要赶早、浇花要浇根,要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青年学生的培育,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根基和未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农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沈其荣看来,本科生拥有巨大的科研潜力,教师如何当好“伯乐”去雕琢“璞玉”,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带着这样的初心,他带领团队将更多目光投向本科生,并于2022年在南农大捐资设立“未来奖学奖教金”,旨在鼓励更多优秀学子和青年教师厚植爱农情怀,锤炼兴农本领,为农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让学生忙起来,老师也要在学生的事情上忙起来。”沈其荣带领的团队是包含全国师德标兵、国家教学名师、全球高被引学者、国家杰青等高水平师资在内的“精锐之师”,他明确要求,团队不能只专注科研而忽视人才培养。因此,在团队中,无论是教授,还是研究员、实验师,所有人都全程参与本科生培养环节,担任本科班班主任、生涯导师,开展各项活动增进师生交流。

为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沈其荣组织“打篮球 聊科研”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开展科研。“来资环学院的第一课是跟沈院士一起打篮球、聊科研,真是太酷了!”南农大未来奖学金获得者、环境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史晓腾介绍说,在大一必修的“学科导论课”上,院士等科研大咖详细介绍团队的主要工作与科研方向,“我们与院士面对面,大一就有机会被大咖‘领进门’。”

“实验中一个流程有10个坎,第8个坎可能是最难的,或许要卡上3个月。在焦灼迷茫的时候,我会去找沈院士,他总是一针见血为我指明方向。”史晓腾说,正是这样的“一针见血”,打消了他直博的迷茫。目前他已能开展独立研究,发表SCI文章两篇。出色的科研成果让他在毕业时脱颖而出,全国多所一流高校伸出“橄榄枝”,他最终选择留在本校继续深造。

为什么选择挑战跨学科,从环境工程专业转向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并加入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团队?6月11日,未来奖学奖教金颁奖典礼上,优秀博士生李逸凡分享了兴趣所指、情怀领航的成长故事。2016年5月,在环境工程专业读大一的李逸凡听到沈其荣在分享中提到的一句话“让根长根”,眼前一亮。得知环境工程所学涵盖水、土、气和固体废弃物,李逸凡的科研兴趣一下子被激发——锁定土壤、锁定能促进根系生长的“哈茨木霉”。

木霉在促进植物生长、改良土壤结构和抵抗土传病害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是产孢效率低、孢子抗逆性差,阻碍了木霉产业化发展。加入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团队研习的李逸凡意识到,光照是控制真菌孢子生成和抗逆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于是他将研究聚焦于这一方向,立志破解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做一名木霉的“眼科医生”。

南农大青年教师韦中从本科阶段起就跟随沈其荣学习,博士毕业后又以教授身份回到团队,先后担任资环131班、资环202班班主任,带领一批批本科生续写与团队共成长的故事。近年来,该团队指导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20余项,在社会实践中获全国“母亲河奖”,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

据悉,沈其荣将带领本科生团队走向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产业赛道赛场,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南农大答卷。“每个行业都有其偏向科学与技术的两端,也就是常说的‘顶天立地’。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通,厚植爱农情怀、具备兴农本领、身兼产业意识的顶天立地‘新农人’。”沈其荣说。

南农大校长陈发棣表示,广大教师将以沈其荣院士为榜样,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争做新时代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南农大“伯乐”,为学校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