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进入3.0时代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无锡市新吴区聚焦学生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成长需求,以“政府牵头、教育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全面助力“双减”落地——

课后服务进入3.0时代

■本报记者  陈思洋 实习记者 王子欣 通讯员 邹淑颖

新吴实验小学采用“线上名师授课”与“线下教师补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有效扩充素质类课程师资;梅村实验小学创造性实行“订单式教师走班、主题式年级走班、菜单式校级走班”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南丰小学邀请家长走进学校,结合各自职业特点、学生兴趣爱好,打造生动有趣、耳目一新的“家长课堂”……

今年春季学期以来,无锡市新吴区各中小学校在前期“双减”工作推进基础上,坚持多措并举,集结多方合力,创设多元课程,以更加新颖的授课方式和更丰富有趣的课程内容,俘获了孩子们的心。截至目前,全区近6万余名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综合参与率达96.2%,近4000名在校教师课后服务综合参与率达97.8%,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两个“全覆盖”,切实解决了群众“三点半难题”。“如果说最初的试点工作是1.0版本,全面推行‘5+2’模式是2.0版本,那么,如今更全面、更优质的课后服务就是3.0版本。”新吴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张英说。

拓展课程资源,

让课后服务“保鲜”

每周三和周五下午是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孩子们最期待的社团活动时间。这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除了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足球校本课外,足球社团课是45个校级混龄社团的“抢手”课。副校长周玲妹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学生对于足球课程的需求,除了培养本校师资外,今年学校还从区教育局遴选的第三方机构白名单中引进专业教练。“老师们普遍感受到,有了专业力量的支持,课后服务阶段的教学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课堂也注入了新活力。”

自试点实施课后服务以来,新吴区教育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丰富课后服务内涵,在“扩面”基础上“提质”。去年起,该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经教育、文体、科技等相关监管部门对资质、课程、收费、服务能力等各项内容综合评审后,首批遴选34家第三方机构、105门课程进入课后服务白名单,交由学校做双向选择,同时向学生开放自主选课模式。

“今年,我们在前期对学校使用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基础上,完善了遴选内容和标准,在关注机构师资、课程的同时,更前瞻性考量课程间的互补与进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质量更优、更适合新吴教育的第三方机构。”新吴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副主任谢彬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区中小学累计选用各类第三方机构140家,开设各类社团1066个,31980名学生参与第三方机构社团,为学生广泛获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能力素养提供了个性化选择。

为进一步统筹社会力量,拓展课程资源渠道,新吴区教育局采取“请进来”的形式,引进专业人员、家长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例如,联合区委统战部邀请各领域专业人士与全区中小学结对,开设法律、体育、心理、医疗卫生、地方文化等31门课程;联合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邀请一批民间艺人、非遗传人,为课后服务增添52门别开生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新吴区相关学校定期邀请家长志愿者走进校园,根据自身专业和特长为孩子们授课,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家长进校园,切身融入孩子的学习环境中,体会到老师的不易,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家校关系,对亲子关系改善也有益处。”江溪小学副校长朱晨铮说。

激发办学活力,

让课堂绽放精彩

芒种时节,水稻田间传来一阵阵笑声,一群稚嫩的孩子埋头弯腰,左手攥秧把,右手插秧苗,伴随着滴落的汗水,一双双有魔力的小手种下稚嫩的秧苗……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校长周永强说:“这是我校‘夏之炽’主题月活动的第一站——‘田间课堂’。和以往课后服务的作业辅导不同,学生们从教室走向旷野,从课本走向田间,体验从秧苗到大米的完整农耕生活。”

后宅中心小学地处底蕴深厚的吴文化发源地——鸿山,周边不仅江南农耕湿地众多,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此,该校立足115年办学历史,充分挖掘、利用周边地域资源,如鸿山遗址博物馆、梁鸿湿地公园等,开发吴文化游学课程。同时,依托周边植物学、农学等众多科研机构专业人才力量,创造性为学生打造更具内涵的素养类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创兴趣。“‘双减’后的课后服务,为校本课程多元化、教师个人化发展打开了空间,课后服务更‘规范化’‘课程化’。”周永强说。

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为了在课后服务期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新吴区教育局在充分考虑学生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鼓励全区各校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为课程设计依据,研发校本课程,落实“一校一案”,形成星罗棋布、一校一品乃至多品的新样态,激发了学校的创新活力,促进了区域内学校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发展。

春城实小以“幸福童年、结伴成长”为办学理念,搭建幸福童年课后服务课程框架——自主内省课程、自主发展课程、线上双师课程,从“五育并举”视角设计课后服务课程,用优质课后服务有效推动“双减”工作提质增效。江溪小学以“秋白精神”为内核,将红色课程、心理课程、家校共育课程有机融合,打造“江南燕”“江爸溪妈”课后服务进课堂等校本特色活动,让校园真正成为红色基因的感知园、辐射地和传承地。

探索数字赋能,

让“双减”落地有声

从2023年春学期起,梅村实验小学课后服务时间的科学探索主题课程有了新变化。与常规课不同的是,这门课通过新吴区“双师课堂”平台讲授。大屏中的授课教师讲解科学知识、实验方法,本校教师仅需组织课堂,配合答疑解惑。该校教师李亭亭告诉记者,“双师课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备课压力。“结合线上教师的授课视频、备课指南、操作要领,搭配线下的实验材料包,孩子们能更快投入实验教学,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随着课后服务素质类课程日渐丰富,不少教师坦言,学生的素养提升需求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为专业的要求。为此,去年12月,新吴区再次投入100万元,搭建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平台,推出“‘五育’类线上双师课程”,为该区中小学生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数字课后服务资源。

据了解,“双师课程”目前已上架文史、思维、科技、劳动教育、体育等7大类素养课程20门,其中包括128节科技探索课和192节综合素养课。该区还为全区133个科学特色社团配备了1000套科学探索实验材料包。“目前,全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期间每周每班至少开设一节‘双师课堂’,极大缓解了校内素质类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新吴区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工作人员钱家奇说。

“除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平台的签到率、使用率等数据统计功能也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双师课堂’提供了改进思路。”钱家奇告诉记者,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平台向教师使用群体发起满意度测评,并定期生成阶段性报告,直观展现每门课程包的具体使用情况,便于相关部门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增补、删减相应资源,提升课程质量。

目前,新吴区正在大力推进资源配置优化,继续探索课后服务优化模式,促进各项政策落细落实。“我们将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课程,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更好地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真正做到让学生受益、让家长满意、让教师顺心。”张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