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本位需着重把握的几组辩证关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素养本位需着重把握的几组辩证关系

■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校 张来群

从“双基”(知识、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进步的表现。“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延展与深化。“核心素养”的确立,意味着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素养本位需着重把握好哪些辩证关系呢?

教与学

素养本位下的教与学是和谐共生的,教学相长,教学合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设计教学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设置适切的任务、项目、活动和作业。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以教促学,教是学的手段,学是教的目的。教是为了促进学,是为了更好地学。“教是为了不教。”要完成从教材观的转变(教教材,教材是对象——用教材教,教材是例子——教课程内容,教材是凭借),到教学行为的转型(教授为主,教师满堂灌——讲练结合,师导生练——活动为主,学生自我建构)。

大与小

素养本位下的“大”,追求的是“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近三年,语文教学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单元整体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任务群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跨学科教学”……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视“整合”“梳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仍值得传承与发扬,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翔就发文指出“单篇教学仍不过时”。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任务都要依靠“大”“整”“群”等形式才能落实和完成。有些任务借助“小情境”和“微任务”的形式,以小见大,化整为零,可以完成得更加切实、有效。

粗与细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这其实是诸葛亮会读书的表现。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是善于抓住要害,这也是会读书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诸葛亮“观其大略”的睿智与洞察,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洒脱与超然,却忽略了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既需要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粗”,也需要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细”。“细”孕育“粗”。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方能练就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过硬本领。

快与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是自动化流水线作业,讲究的是速度和效率;而农业需要精耕细作,不能“揠苗助长”。教育是个“慢”艺术。它需要教师循序渐进,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该由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教师就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而不是为了赶进度就越俎代庖,让学生只观看实验。新课程素养本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学生亲历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过程中感受、发现、揣摩和感悟。

多与少

我们的教学存在一种不良现象:教师教得很累,每天疲于备课、上课、批作业;学生学得很苦,整天忙于听课、写作业、背书,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这种大水漫灌式的、简单机械的大量重复训练,不用多久,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素养提升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学生做题数量并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教师要把握好训练的“度”,做到精讲精练。

深与浅

研究表明,中等难度的问题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抛给学生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过浅、难度过小,或问题过深、难度过高,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内容时,学生才会感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那些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内容,不要以为唯有深度,方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