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做一粒种子,不问东西
——读《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
■黎坚
《中国种子:
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
靳民 张正茂 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本好书总是让人欲罢不能,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就是能让我连夜品读的为数不多的好书之一。
此书是《农业科技报》首席记者靳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研究员张正茂的呕心力作。本书以时间顺序记述了以张正茂为代表的西农农业专家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国种子”,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带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读完此书,既让我体会到了中国科学家让中国种子走出国门的不易,又领略了异国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古人认为小麦“秋种冬长,春生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小麦历经几千年的培育,如今已成为了人们的主要口粮。在“一带一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目标下,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被委以重任,受命参与建设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一国际项目,从选种到考察示范园的基础设施、土壤、地形地貌、气候和水资源情况,张正茂都亲力亲为。
农业受制于天时地利,要想让中国的种子在哈萨克斯坦落地生根,谈何容易?书中“从杨凌到阿拉木图”篇章中就提到了中国种子在异国他乡“水土不服”的情景。跨国种子种植的失败让张正茂疑惑又焦心,但肩负重任的他并没有气馁。为了让作物结出喜人的果实,他率领团队一次次往返中哈两国,寻找种植失败的原因。他认为,麦种培育应采取中哈两地交替穿梭选择的方法,在继承与综合中创新开拓,培育出中哈合作的新良种。在两国专家的不懈努力下,农业科技示范园试验地的小麦长势可喜,张正茂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粒作物种子的诞生,凝聚着育种专家无尽的心血,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命的馈赠?
一粒种子的生命之旅,也是一场异国风情之旅。中国种子落地哈萨克斯坦的历程艰难,让读者揪心。为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过于沉闷与严肃,靳民又以轻快的言语穿插介绍了该国的风土人情,让读者体验不一样的异国风物。如书中介绍了哈萨克人的婚礼习俗,在婚礼期间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阿肯(哈萨克族民间歌手)弹唱等活动。有趣的是,婚礼上对唱的歌只有曲调而没有固定的歌词,都是即兴编唱,但丝毫不影响婚礼欢悦的氛围。书中还提及哈萨克人待客礼仪繁多,颇为讲究。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一定要宰杀一只羊招待贵宾,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热情。这些独特的习俗让读者印象深刻,既丰富了知识又提升了阅读体验感,让读者在纸上就能感受到他国的文化魅力。
“一带一路”上,先行者播撒下的既有种在土里的种子,也有精神的种子,中哈两国的友好关系亦在中国种子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得以深化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