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区域教育新生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双减”实施近两年来,扬中市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和教师主力军作用,通过“实学课堂”打造、个性化作业研究及多彩社团建设——

重塑区域教育新生态

■本报记者  潘玉娇 杨潇 通讯员 瞿春红

一堂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在扬中市西来桥学校,学生们的课堂表现给出了生动的答案。在全校推行“小组合作制”学习后,每节课都以导学案为主线,分为独学、对学、群学、领学、研学等若干环节。“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他们可以根据需要变动座位位置和朝向,或坐或站,或组内交流,甚至‘盘踞’讲台一展风采。”该校校长姚久兵说。

这样的课堂,是扬中市在“双减”大背景下致力“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双减”实施近两年来,该市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和教师主力军作用,聚焦“课堂提质”和“作业改革”,通过“实学课堂”建设、个性化作业研究及多彩社团打造等,重塑区域教育新生态,向广大学生和家长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全域“实学”,让课堂更高效

“请戴眼镜的同学把眼镜摘下来,让我们好好观察一下镜片……”日前,在扬中市新坝中学,物理教师黄婷玉为孩子们带来了《透镜》一课。她从学生熟悉的眼镜入手,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随后,围绕本节课的难点,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大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课后,她还给学生们布置了“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小实验,要求大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真正让学习走向生活。“相较于传统课堂,‘实学课堂’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课堂有合作、有交流、有探索、有展示,孩子们参与度被大大激发。”黄婷玉说。

何谓“实学课堂”?在扬中市教育局局长方学建看来,“实学课堂”突出“实”的内涵,即教学实景要更突出学生主体,课堂要更注重学的实质、实体、实践和实效,“我们以‘实学课堂’为抓手,通过‘三级教研’机制在全域推广,让‘提质增效’能够真正落地。”

2022年,扬中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实学课堂”建设与区域推进的实践研究》。依托该课题,全市各学科教研员牵头,教科核心团队积极参与,面向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基于各学科“实学课堂”的教学结构重构研究、具体样态研究、课堂评价研究和关键性问题研究。与此同时,该市先后举行了14场不同学科的“实学课堂”课例研讨联盟教研现场观摩会,并以联盟校为单位举办了3场基于“实学课堂”的联盟教学节活动。

“有些乡村学校规模较小,一个学科只有两三位教师,单独做科研困难较大,我们就鼓励他们依靠教育集团一起做。”扬中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杨乐勤告诉记者,全市共有5大教育集团,覆盖了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这样的布局下,通过“市级——集团校——学校”三级教研机制,能够确保“实学课堂”得以全面推广落实。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7门中小学学科进行了“实学课堂”教研子课题研究,在研小课题158项,包括中学78项、小学80项。

“在市级层面,‘实学课堂’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理念引领,而到了校级层面,我们关注的则是如何依托各校实际,进行校本化的表达。”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副校长包敏娟介绍说,学校依托省级立项课题《诗意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了“566诗意课堂”范式。如今学校教学以“五大课堂”展开,即关注学生写姿、坐姿以及近视的健康课堂;关注师生关系、教师语气语调、学生礼仪的优雅课堂;关注知识背后思维与能力培养的智慧课堂;关注师生课堂审美、美育融合的美好课堂;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劳动课堂。“通过‘基础性课堂’+‘特色化课堂’的校本实践,创设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摇篮。”

“花式”作业,让学习更“美好”

“河豚秧草、苋菜烧饼、秧草圆子......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家乡的美食居然有这么多讲究!”前不久,扬中市外国语小学集团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展了“我爱我的家乡——岛城味道”研究性项目作业,孩子们通过上网查询、采访亲友、实地寻访等形式了解家乡美食,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一份份翔实的项目书点缀了丰富的校园时光。

作业是高质量课堂的必要延伸,也是“双减”落实落细的重要一环。聚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扬中各校把作业改革列入学科建设内容,让作业“别开生面”。

“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一课一研’校本特色教研,即组织教师每天利用一节课时间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作业设计等进行研讨,而作业设计则是‘一课一研’的必备环节。”扬中外国语小学校长孙莹告诉记者,学校课题组提前制订每周“一课一研”安排表,便于教师们提前准备,在研讨时集思广益;研讨方案形成后,教师们还会根据班级学情进行适当微调,形成个案,并将每日作业发到备课组群中,确保作业的一致性。“我们有基础性作业和研究性作业两大模块,基础性作业立足学科的‘周期学习单’,包括课前预学单、课中共学单、课后巩固单等;研究性作业则包括劳动实践、实验演练、动手操作等。”

在扬中外国语中学,种植在校园各个角落的柚子树为教师们的作业设计带来了灵感。立足于不同学科,数学教师组织学生科学测量柚子体积;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户外写生;语文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在历经多次磨合与完善后,一项综合性实践作业“柚见美好”应运而生。

该校校长朱彩云告诉记者,除了注重作业的分层设计和个性化拓展,学校还特别强调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必须形成“闭环”——作业布置后必须批改,批改了就必须讲评,讲评后学生一定要订正,做得好的作业还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既可以控制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还能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我们希望在一个班级里,哪怕成绩最不好的学生,都能获得一次展示自己作业的机会,这个作业可以是书法、绘画、手工等等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作业管理,扬中上线了“义务教育书面作业监管平台”,家长们只要打开手机,点击相应小程序,教师布置的各科作业便一目了然。“这个程序包含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个班级的作业布置情况,家长不仅可以查看自己孩子的,也可以与其他学校对应年级进行比较,靠‘题海战术’赢得分数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该市教育局副局长蔡君说。

多彩社团,让生活更丰富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当天,扬中市兴隆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生态社团中学习用落叶制作书签和贴画,用植物制作精美香囊,通过“变废为宝”装扮绿色校园生活。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该校注重社团活动特色课程的开发,以“必修+选修”课程模式,为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舞台。学生们可以参与阅读、体育类的必选社团,素描、象棋、竹笛等特色社团满则足了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扬中市实验小学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在高年级开设由学生主办的各种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自己申报社团,自主设计课程,自行招聘社员并完成授课,社团受到同学们的热捧。“每个社团由3—4个学生组成核心成员,大家分工合作,轮流备课、开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校长奚一琴介绍说,“目前学校开设了70多个社团,另有20多个学生自主开设的社团,每周二至周四的下午3点半后,所有社团‘开足马力’,校园里面特别热闹。”

社团活动是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双减”政策的有效补充。自2021年起,扬中市统筹各乡镇力量,遴选了49个优秀场馆和基地,为各校开展研究性、实践性活动提供场所资源,每个学校均至少与两个基地建成友好合作关系。该市还联合多家社会单位,建立公益性课后服务联合供给机制,共列出30个课程供全市中小学选择利用。“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就由教育局出面,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教师或者志愿者,再向学校输送。”蔡君告诉记者,“比如今年,我们经过审核筛选,招募了29名志愿者,大部分都去了农村学校。”

在推进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扬中还特别关注小学到初中的延续性,鼓励施教区范围内的中小学开展结对活动,避免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社团活动在初中“断崖”。如长旺中心小学的科技特色近年来发展较好,而和它对应的同德中学,则开发了“品读院士”系列校本课程,两者顺利衔接,“可以让孩子们把小学的兴趣顺利带到初中”。

“双减”实施近两年来,在扬中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一批校社共建成果“落地开花”:兴隆中学先后与10个社会实践基地共建,打造了“幸福田园”劳动课程基地,并成功申报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校园文化建设项目;长旺中心小学依托“儿童梦工场”科学实践基地,开设了青少年人工智能、无人机、科技模型等课程,该校学生的创新作品“不会滑落的肥皂”今年1月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孩子们也在多彩社团的实践活动中,走出校园,走进场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方学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