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教语文,以生为本提素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守正创新教语文,以生为本提素养

——读《王崧舟观课十讲》有感

■董霞

《王崧舟观课十讲》

王崧舟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崧舟观课十讲》一书封面上有一句箴言:观课就是观心,观人就是观己。这是王崧舟在提醒读者:要一边观课一边思考,要观别人的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全书十个课例,十个主题,十种智慧,每一讲都紧紧围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中心,始终立足于教学实际。我开始思考,教师到底要如何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做到守正创新呢?

以“课程标准”为纲

从书中不难发现,十个主题,十个课例,都是以课程标准为轴,从落实语文要素出发,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书中以薛法根执教的《灰雀》为例,从语文要素和思维发展的关系出发,对语文要素进行解读。王崧舟认为,语文要素是语文学习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重要方法、基本习惯;涉及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一个指向积累,一个指向运用。如此解读,让语文要素变得更加可见、可知、可感了。而思维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思维的发展。

何捷执教的《桥》,则通过精准设置支架,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落实语文要素是目的,搭建支架是路径。王崧舟巧妙地总结了这节课中的5大支架:一是向导支架,何捷在上课伊始就提出小说情节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二是问题支架,教师的提问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学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三是互文支架,把《桥》和另一篇小说《穷人》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是情感支架,通过配乐朗读,师生合作朗读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特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五是建议支架,教师在每一板块的结尾都为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帮助学生梳理和提炼阅读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教在学生的疑难点上,力求一课一得,一得一进步。

在第六讲中,王崧舟梳理了小学语文各学段理想的课堂风貌,从低段的童趣为重、严慈相济,到中段的情趣为先、扶放相承,再到高段的理趣为贵、情智相融。许嫣娜执教的《青蛙写诗》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在这节课中,教师首先确定了三个层级的授课目标:“识字”“词串”“说话”,再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窦桂梅执教的《葡萄沟》中,教师注重任务单和基础性朗读,教学任务始终指向语言使用能力的提升。所谓任务单,指的是语文教师秉持“学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支架性材料。在小学低段,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窦桂梅始终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自主选择任务单,完成基础性朗读。

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永远是学生出彩的地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都要考虑学情,只有充分研究学生,考虑学情,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以提升素养为目标

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认为,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最关键的是语言的构建和作用,在语言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延伸出思维发展的提升、审美鉴赏以及对文化的传承理解。

本书第五讲以“如何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为主题,诠释了4大核心素养的关系。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王崧舟给出以下策略和技巧:改变体裁,把故事变成课本剧;改变结构,把顺叙变成倒叙;改变人称,在讲述《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时,可以让学生以海力布的口吻讲述;刻画人物,加上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补充情节,让学生将简单的情节进行展开;渲染环境,抓住环境描写的空白点进行创造性复述。

以上策略,对于小学阶段所有的复述故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讲也启发一线的语文教师,对于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应当做全面深入的理解与分析。在语文教学的基本概念上,其实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去研究的领域,大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小到语文单元要素中的关键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