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样子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幸福的样子

■周丽萍

周国平先生说:“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一晃20多年过去了,校园的银杏已从一株株小树长成“金色海洋”,我仍坚守在三尺讲台,陶醉于校园的花海。如今回眸,记忆中的光影,在岁月的涤荡中未成虚幻,反而愈发清晰,一幕幕场景如电影镜头般在我眼前浮现,闪现出幸福的样子。

是谁拨动了那根弦

1997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我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每天骑半小时自行车到邻镇的宜兴市高塍中学上班,执教初一英语并担任班主任。初登讲台的我全身心投入工作,但有时难免急躁。有一次,我班一位男生小赵英语默写全错,年轻气盛的我“大发雷霆”。放学后,我责令小赵留下来,到我办公室当场读背重默后,才允许他回家。谁料,小赵离开办公室两分钟后又回来了,小声问:“周老师,外面突然下雨了,你怎么回去?”我既惊讶又尴尬,支吾道:“早上没带伞,我乘公交车回去。”他听了后急切地说:“周老师,那我骑自行车带你到车站吧。”我的脸上顿时感到火辣辣的,觉得很惭愧,没想到这孩子不仅没有计较我对他严厉的态度,反而对我如此关心。我不想耽误他的时间,对他说:“不用了,谢谢你,赶紧回去吧。”但他坚持要送我,扶着自行车一直在我办公室门口等着。我拗不过他,下班后不好意思地坐上他的自行车后座。他很自然地一边把伞递给我一边说:“老师,伞请你撑着,外面下雨了。”乡间小路高低不平,每一次颠簸,都令我心头一阵震颤。小赵把我送到车站后,没等我反应过来就骑着自行车冲进雨中,回头对我大声喊道:“老师,伞给你,你下了车要走回家的。”我拿着伞站在原地,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20多年来,这幕场景常常在我脑海里回放,每一次都会拨动我的心弦。在我入职之初,小赵给我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让我在幸福的感动中清醒。我不由想起《小王子》中狐狸说的一段话——“如果你驯养我,那我的生命就充满阳光,你的脚步声会变得跟其他人不一样,它会像音乐一样,把我召唤出洞穴。”从那时起,我感受到了“老师”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在孩子纯洁无邪的眼睛里,老师自带光环。我们需要用心去呵护孩子,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他们,这样才能与教师肩上神圣的职责相配。

教学是一场爵士乐的演奏

当我站在讲台上,感觉就像站在春风里,站在阳光下,和活泼泼的生命对话,和晶莹剔透的心灵相遇。因教学成绩出色,我在2000年被宜兴市教育局调入宜兴外国语学校任教。源自对课堂教学的“好奇”和热爱,我几乎每天都要给自己安排听课的任务,除了听同学科的课,还听跨学科的课,并在听课笔记上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别人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这个习惯培养了我的反思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加深了我对课堂教学的领悟。

2003年,我参加宜兴市英语优质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比赛结果公布之后,我主动请教评委,询问在堂课的设计中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评委的建议中,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囿于学校的方寸之地自我满足,而应该放眼大市乃至全省,向名师学习,打开自己的教学视野。于是,我抱着认真学习的心态,积极参加一些大市级或跨区域的教学研讨活动,并利用业余时间,用心揣摩网上的名师示范课。在听课观摩中,我总是将自己的思考融入他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边听边反思:假如是我,我会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并及时将自己的不同设计方法写在听课笔记上。

2006年,我代表学校参加无锡市优质课比赛,又获得了一等奖。获奖后的祝福纷至沓来,但我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拜托学校教研组长凌立芳老师去询问部分外地听课老师的意见。凌老师向我转达:“课堂设计得行云流水,但感觉少了一点惊喜。”我反复琢磨这句话,终于明白,其实是我的课少了“动态生成和创造力”的惊喜。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向固定的路线行进。”我不仅向同事学、向名师学,也向书本学。在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和英语类核心期刊中,我每天都有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和豁然开朗的顿悟,帮助我将一些零散的经验明晰化和逻辑化,并让我萌发在课堂实践中去验证的冲动。在理论和实践对接中,我形成了关注体验和提升思维的课堂教学样态。天道酬勤,不久之后,我再上“台阶”,在省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是啊,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音乐演奏,那它演奏的应该是鼓励自由发挥的爵士乐。每次演奏都是一次新的创造,我和学生一起站在舞台中央,在默契配合中交汇思想,构建精神家园,演绎幸福的教育人生。

那方净土那个人

2017年,我被无锡市教科院遴选为无锡“未来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接受浸润式培训。每次踏进这所语言类学校的最高学府,我总是心怀敬畏和虔诚,安静的外表下内心思绪飞扬。北外造型独特的图书馆、静谧的晨读园、知识渊博的学者、步履匆匆的学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院有形的建筑景观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融合成一种力量,直抵我的内心。这样的一方心灵净土,这样纯粹的学术氛围,给我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激起了我对专业成长的强烈渴望。

我的导师是北外的张虹教授,她对学术研究的严谨和执着,对我影响至深。她曾把自己的一篇英文论文前后修改62稿,最终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她为了找到第一手的参考资料,找遍北京各大高校收藏书籍的地方,最后在北师大地下室一人摸黑找到了世界上仅存的孤本;她利用录音笔,写出几十万字的转录文稿……我在惊叹之余,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总是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对教学研究浅尝辄止。如何进行真研究?如何突破专业成长的瓶颈?我从导师身上看到了潜心研究学问的专注,以及精益求精的探究精神和脚踏实地“做”的姿态。在导师的感染下,我摒弃杂念,静下心来对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在“英语阅读教学”和“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建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从2018年至2020年,我实现了专业表达的突破,走向了“教学即研究”的幸福境界。

教育的幸福就是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马斯洛说:“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从教20多年后的今天,我欣喜地发现,自己仍怀着初为人师的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奔涌的激情。我每天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用期待的眼神注视每个孩子。在日复一日看似单调的教育生活中,我感受到的却是千姿百态的生命涌动和心照不宣的精神交融。当我把那些隐匿在教育琐碎里的喜悦用笔“勾勒”出来时,那分明就是一种幸福的样子。

(作者系无锡市宜兴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