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五字真诀 圆师发展梦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念好五字真诀 圆师发展梦想

■陈斌

2020年5月,经扬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扬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发展中心更名为扬州市教师发展学院。从“培训中心”到“发展学院”,单位的职能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对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承担全市各类教师和校(园)长培养培训工作,做好全市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项目指导、业务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课程建设,着力发现典型、推广发布先进经验,促进市、县两级教师发展机构高质量完成本地区教师发展工作。同时,管理和推进区域内各类省、市综合培训(奖补)项目,统一管理省、市两级“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发挥市级教师发展机构指导、引领功能和管理职能,助力全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绘好“红”字,擦亮“全生态”培训课程底色。我们以师德养成为主线,通过学礼仪、研经典、效模范,来立厚德、培人师、育优才,将师德养成教育浸润于整个教师培训课程之中,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底色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培养全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专业精进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师德内化为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在各类教师培养培训发展工作中,我们坚持将师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第一课”,把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让每位教师立足“四有”标准,做好“人师”,争当“仁师”。

着眼“精”字,打造“领军型”骨干教师。我们紧扣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着眼高端,按需定制;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的原则,在“精”字上做文章,着力打造“领军型”骨干教师队伍。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5期“扬州市名师名校长‘领雁’工程暨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培训班、4期市特级班主任后备人才高研班,以及3期由语、数、外全学段一线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高研班。此类培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高端人才重点项目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小学与中学融通、学科向管理延伸的“领军型”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为扬州“教育名城”建设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为扬州教育连年高位攀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细”字,形成高效培训机制。提高培训实效,离不开全程管控,我们只有做好“和风细雨”式精致的过程管理,才能取得“沁入心脾”的效果。我们在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上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着眼统合调整,提升培训效益。教师培养培训涉及学科多,对应的管理处室多,课程安排复杂。我们积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努力建设“集约式”培训模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效率和效益。

构建培训机制,健全培训网络。我们强化对管理干部的培训,重视构建域内高校、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各所属中小学校“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各负其责,各司其能,合力打造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做大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底盘。

强化校本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我们加强对市直学校校本培训的指导与管理,在培训方案制订、培训专家邀请、培训方式选择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通过现场督察、校际观摩、“校本培训先进校评选”等方式加强培训管理,促进市直学校校本培训效益的提升。

抓好全员培训,保障培训学时。我们认真抓好全市中小学教师基础性培训,通过江苏省教师网络培训和扬州市学科专任教师网络培训等方式,给每位教师提供不少于36学时的县级以上培训的机会。

推进网络培训,丰富培训模式。我们依托“互联网+”背景下丰富的培训内容、即时交互的功能,让参训的骨干教师获取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精细的学习指导和更全面的支持服务,激励参训教师自主学习、自觉学习。

聚焦“衡”字,关注战略洼地。我们注重乡村骨干教师培养,认真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借力省市合作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项目,促进乡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建设8期94个培育站,使近3000名乡村骨干教师受益。结合省师干训中心对省、市两级培育站的阶段性考核及论文、优秀课的省、市级评选,我们培养了一批情系乡村教育、立志推进农村课改的乡村骨干教师,推动全市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在第5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过程中,我们考虑到高考文科组合中学生多选地理学科,前瞻性地新增了初中地理市级站。在第6期培育站学科设置调研过程中,我们考虑到高考理科组合中物理是关键学科,因而确定了市级自筹乡村物理学科带头人培育站。为强化中小学生科学素养,2023年,我们新增设了第7期市级自筹乡村小学科学带头人培育站。

紧盯“实”字,提升培训效益。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提升培训效益,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一道必答题。

突出实践导向。我们围绕扬州市“教育高品质发展”这一主题,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疑难和困惑,制订富有实效的教师培训方案,科学合理地细化培训内容和形式,确保各项培养培训都能按计划、按方案有序进行。

注重任务驱动。我们要求所有培训项目中,参训学员在研修过程中做到“四个一”:领会一个好观点,收获一个好方法,阅读一段好材料,产生一个好想法。我们强调在培训中反思,使研修过程中教育教学思想的获得由碎片化、感性化、浅层化,走向系统化、理性化和深刻化。

强调施受互动。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安排相当数量的参与式培训内容,增强受训者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让培训内容入脑入心,也增强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重视学以致用。我们在各级各类培养培训中,要求学员把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学到的理论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规律,改进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并最终以教科研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培训成果。

强化学时管理。我们依据《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转变学时认定和登记的工作方式,变突击式、集中式的认定登记为常态化工作,指派专人在培训结束后两周内将受训教师的培训学时录入“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管理系统”。

完善考评机制。我们安排专人对教师的学习情况及时跟进检查,综合考核评价教师参训态度、知识技能掌握等情况,并将结果反馈到教师所属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今后职称评审和骨干教师考核评审的依据。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等多方参与的培训评价办法,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培训考评机制。

教育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但越是光芒四射的事业,越是要回归最朴素的方式,回归教育的初心和原点。我们将念好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红、精、细、衡、实”五字真诀,积极推进新时代教师培养培训方式的变革,精心打造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四有”好教师群体。

(作者系扬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培训部主任,扬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