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人民满意的“好高中”
——南通县域普通高中群峰现象观察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圣华 本报记者 缪志聪
编者按 高中阶段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中坚环节,但在全国不少地区,县域普通高中支撑保障条件存在政策短板、资金短板、资源短板和人才短板等难点问题。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崇文重教传统的城市,我省南通市抓住了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痛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久久为功,交出了视野宽、格局大、格调高的高质量答卷,展示出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南通气象”。南通县域普通高中治理的做法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坚守历久弥新的价值逻辑、布局逻辑、育人逻辑和城乡治理逻辑,既对学生当下负责,也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还注重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不仅为师生的共同发展负责,还为乡村教育保留“薪火”,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负责。南通的做法无疑为县域普通高中治理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探索路径和可借鉴的现实样本。
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主城一路往西北走10公里,沿着乡道穿过郁郁葱葱的农田,会陡然看到一所高中——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在前往的出租车上,司机告诉记者,孩子要是能考上这所学校,稍微努力一点,“上个一本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一所典型的县域高中,质朴、井然,四周都是村庄,但在当地却有着不错的口碑和人望,成为“教育之乡——南通”办好县域内每所高中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南通始终致力于促进县域高中与城区普通高中整体协调发展,加强政策设计,优化教育治理,强化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保障责任,优化县中发展社会环境,推动优质特色发展,让每一个县(市、区)都有不止一所人民满意的“好高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本地享受优质特色的高中教育,形成了县域高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生态。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海安中学、启东中学、如皋中学、海门中学、如东中学……南通有着一长串全国知名的县域普通高中,但在全国各地知名的“网红”校长并不多。
原因何在?2022年,南通市教育局局长成宾曾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上一语道破其中的关键:南通提倡教育家办学,而不是社会活动家办学。
目前,南通共有普通高中48所,其中县域高中40所,占比83.33%,绝大部分已办成四星级高中。但南通高中的校长在全国各大教育论坛上却很少“露脸”。
在成宾看来,普通高中的治理关键在校长,而“校长就是要以校为家”,要“坐得住”,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办好学校;要“抓得准”,聚焦课程、聚焦课堂、聚焦课改;要“冲在前”,做全校师生思想的引领者、人格的引领者和教学的引领者。
这种“教育家办学”的思想在南通深入人心,尤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江苏乃至全国来看,南通对县域高中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极为罕见。在行政级别上,南通大多数县中的书记、校长是正处级,与县委书记同级别,均为“市管干部”,由市委组织部任命。
但在具体人员的选任上,南通一直遴选教育系统精通业务、擅长管理、群众认可的同志担任高中书记或校长。纵观南通40所县域高中,没有非教育出身的校长。
这与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分不开——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南通,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教育理念,一直是南通地方发展的力量源泉,历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每年,南通市委书记、市长都会专门安排时间与高中校长代表座谈。
据统计,南通各个县域普通高中财政投入持续增加,近3年每年增长超过15%,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到了35333元。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多次到高中调研,统筹协调支持学校发展,慰问师生。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所在的如皋市白蒲镇镇政府为学校配发130万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奖。海安市政府近3年投入3300万给江苏省曲塘高级中学修建体育馆等设施,市长谭真跟校长明确说:“花钱的地方政府来解决。你们做校长的,轻装上阵,抓教学!”
“在南通,各级领导对教育的认识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对县域普通高中的治理。”对于这样的现象,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评价说,各级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抓县域高中的治理有着不一般的政治意义,指向的是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过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源头在乡村,“乡村教育塌陷往往意味着乡村经济的凋敝,而乡村的学校办好了,周围就会繁华。”
一个学生不许跨区招
南通的校长们在外交流经验,所谈做法常令听众惊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通市就坚持各县中在县域范围内招生,严禁跨区域招生,严禁市区优质高中到县(市、区)掐尖招生。
属地招生是南通确保县域高中质量的第一招。在朱全中看来,“这一政策是南通县中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南通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基础”。
朱全中介绍说,南通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按施教区招生,不得跨区域选拔招生,为高中学段“保苗”,同时严把县中学生“出入关”,严格审查非正常转学,并将监管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构建起“属地招生”的制度保障。
南通东抵黄海、南濒长江,与上海、苏州灯火相邀,经济活力迸发、人口流动频仍。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长期以来均衡发展的理念,各县(市、区)连带初中和小学的生源都基本保持稳定。南通人很少有上学从农村往城里跑的习惯,很多乡镇学校的周围一样热热闹闹。
抓住了生源,南通的县域普通高中治理还有与之对应的第二招——保障教师队伍。“教师是县中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朱全中介绍说,在长期的教育探索和实践中,南通严格规范教师的跨区域流动,引导各地各校专注于自身队伍的建设,各县中形成了“师风正、教学好、留得住”的教师队伍特质。在他看来,好处显而易见:维护了整个城市的教育生态,给予了各个县域高中发展最为基本的保障,学校的管理方向可以长期保持不变。
①
②
③
图①江苏省曲塘高级中学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减压活动,帮助学生释放紧张情绪;图②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举行“南通市十八岁成人仪式”示范观摩活动;图③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与此同时,在市级层面,南通还整合资源,建立了总量3980名的市级教师编制“周转池”,实现师资配置动态化管理。在各县(市、区)适当优化普高生师比,有的县(市、区)甚至达到8﹕1。市政府督导委动态监控各地教师配置,以“通报”或“提醒函”形式发至各地,推动互相借鉴、配足配优县中师资。各地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吸引优秀人才到县中任教。2022年通州区出台的《关于推动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还明确支持四星级普通高中可以自主招聘优秀教师,学校可依规直接面试签约。
管好生源再规范建好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的做法奠定了南通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基础,为南通创造了一个教育史上值得称道的现象:整个南通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所学校挺出来,一批学校倒下去”的现象。
“掐完师资再掐生源的做法在南通没有市场。”成宾说,当所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达到较高水准,群众不再为择校愁眉苦脸、绞尽脑汁的时候,好生源、好师资自然“安土重迁”,学校自身发展与生源质量良性循环,由此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均衡,“这是南通县域高中出现‘群峰现象’的根源。”
就分数谈分数没有高质量
江苏省曲塘高级中学地处海安市最西的曲塘镇,这所有着70年历史的学校,培养出很多院士和企业家。近10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当地人口越来越少,但这所农村高中却没有一个教师离职,人心队伍都很稳定。2021年11月28日,学校还为59对双职工举行了集体婚礼。
“我们这些年办学取得了很多成绩,真的没有什么特殊的绝招,作为农村学校,最根本还是学校文化的延续。”该校校长顾庆华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学校一直强调服务,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好的工作条件,“整体风格朴实无华、踏踏实实,学风、教风、校风都很正。”
与曲塘中学类似,在南通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各个县域高中的校园治理有着明显特点,“低调”一词充分浓缩了南通县域高中高品质的内涵:低调经营教育不跟风,守平常,坚持把简单的事做到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
这种“低调”蕴含着南通高中出成绩的秘密——精细化管理。南通教育人曾经有一句话响震全国:扫地也要扫出个全国第一!这句话出自于已故的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平民校长”姚止平。在他的率领下,这所偏远的农村高中取得辉煌的办学成绩。这句话说的正是南通县域高中的精细化校园治理,其核心要义是:寻找到适合本校的发展路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常规管理形成高原,精致管理形成高峰。”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校长柳永红告诉记者,办学成绩的背后没有秘密,关键在日常管理的落实,办学目标、办学追求必须一以贯之地在各个层面落实到班级才能实现,“一个班级到了只抓学生成绩的时候,就完蛋了。在时间上重复和压榨,是不科学不规律的。”
在白蒲高中这所乡镇中学,学生每天都要锻炼半个小时,体育和艺术课程开齐开足,一直到高考前;作业永远是分层作业,学生选择性地做自己感兴趣或者薄弱的试题;教师每周都有半天的办公地点在教室门口,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教学质量是管出来的。”成宾说,学校管理的精髓在于对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师生员工和外部因素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教、研、练、考、管“五位一体”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南通的县域高中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上,精细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长足提升。”
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南通各个县域高中均根据学生需求和班级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在选课走班时实行两轨制或三轨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各校为学生专门建立档案,随着学生的进步逐级进行档案交接,以便给学生提供更为适切的帮助。与此同时,全市各县中均建立了年级部管理机制,分管校长既分管条块,也蹲点年级,实现了“线面融合、条块联动”,提升了管理效能。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贴心地为所有教师安排一间宿舍,有一半的教师常年住在学校,学校细细排定了“导护工作表”,每天都有校级领导带队,从学生早上进校,晚上就寝,每个时间段每个区域点位都有教师守护。
“精细化的管理,还体现在不强求千篇一律,不提模式化。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策略。一切从实际出发。”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校长董裕华坚定地表示:就教学抓教学,就分数谈分数,不可能有长期的高质量。在他看来,“顶峰有多高,根基就要有多扎实”,学校之所以得到社会如此评价,就在于海中人一直以来恪守专业之常识、教育之常规、人生之常态。
许卫俊是如东县马塘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一直以来他都直接下沉到年级组。他介绍说,在年级组里自己要把握三条线:班主任团队、备课组长团队、学生团队。“管理精细到什么程度?我们每次考完试都要第一时间处理小积分,精细化处理数据后再反馈给每个教师。班主任要召集学科教师开分析会,每个学生最近状态如何、要怎么提升,都得清清楚楚。”
在这些精细化做法的背后,秉承的是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用董裕华的话来说,办学要有定力,管理要不折腾,教师教书要有自主权,孩子读书要有幸福感,“我们深信任何偏离教育规律、偏离人的发展规律的言行,即便获得再多的鲜花与掌声,都毫无意义。”
“实现县中高质量发展,外部教育生态的优化是外因,学校内部管理的挖潜是内因。”成宾总结说,各县中创新实践,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实现管理制度的迭代升级,呈现出“灵活守正”的制度适配生态。
“草根科研”是日常
“只有让教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这句话在南通的县域高中相当流行。其背后的底气来源于南通广泛而深入的教科研。
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徐卫华告诉记者,在江苏整体科研氛围浓厚的基础上,南通又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全市的教科研既有一体化的“自上而下”的体系化建设,又有扁平式的“自下而上”的草根研究,“全市的教科研早已告别‘单兵作战’的时代,打破了区域和学校的界限。”
“各个学校把最强的学科拿出来建学科基地,历经27年的实践,实现了各个学科、各个学校的全覆盖。”徐卫华介绍说,目前每个学科均设有两个基地,分布在18所高中,这些学科基地围绕学科建设,年均开展各类市级教研活动100次以上。“两个基地之间有完善的竞争机制,现在已经真正做到将教学研讨与经验推介融为一体,发挥了‘课改连接、课改示范、平台展示、智力支持’的重要功能,让更多高中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在市级层面,南通搭建了广泛多层次成体系的教科研平台,让每一所高中都跳出了所在区域。全市将各个县域高中按照招生分数线分成了四类生源学校,给每类生源学校提供不同的教科研平台,“同类学校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不同类学校推进不同的科研方式和课堂教学改革。”
在各个县(市、区),南通普遍建立起了与设区市匹配对应的教科研体系,各个县域高中内部的课题、课堂改革、评课等教科研活动都围绕着学科与课堂日常开展。市级教研员则广泛地沉浸到各个学校的教科研当中去,日常课堂经常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南通市高中历史教研员马斌曾在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工作了14年,他告诉记者,在南通做教科研比其他地方要苦得多,市里面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引领各高中竞相发展,促进形成“优秀人才培养的生态与机制”。“很有压力,其他学校都在盯着我们怎么做,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市里,氛围形成了,切身感受到一种‘鲶鱼效应’。”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周锦华负责全市历史学科基地已长达近20年,他将基地的核心意义概括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名师培养的摇篮”,对于县域高中办学而言,后者的意义更为重大。“我们的基地被称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先锋,全校历史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都被吸纳进来,不停地研究课程标准和课改方向,正常四五年一个青年教师就能脱颖而出,在全校梯队里找到位置,准备接班。”
此外,南通尤其倡导全体教师开展基于学生、源于课堂的“微课题”研究,把教育科研自然融入日常教学,促进了教师研究成果的生成和转化。“我们认为,遵循教学规律、遵从教育改革方向,就是要将研究成果带到教学一线,发挥教科研在指导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成宾说。
在南通,实战型教学科研蔚然成风。江苏省海门中学教师专注于“物理特长类学生的教学模块重构研究”,将竞赛辅导和物理教学高度融合,物理学科教育质量一直高位走强,连续15年均有学生进入国家奥赛冬令营。
最值得骄傲的一点是,绝大多数南通县域高中都做到了日常考试是“原创试题”。市高中政治教研员成洁说:“我们基本不用市面上的各类练习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花一定时间精心出一份试卷,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研究的过程。”
各个高中也想方设法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教科研当中。海安中学提出:一个班主任,自己任教的学科不一定要排到年级前面,只要班级的整体状况好,就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自己任教的班级不一定要排到年级前面,只要整个学科组的总体状况好,就是一个优秀的组长。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每个学期都会进行团队大练兵。142名教师被分成10个团队,由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做领头人,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课题。“南通县中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用科学的态度,办专业的教育。”该校校长王继兵告诉记者,教育要高质量,光靠学生刻苦肯定不行,教师的教研教学必须要高质量,学校总结了“六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能奉献,特别善协作,特别负责任,特别讲科学。“这恐怕就是南通教师能做好教科研的秘密。”
80%的教师要能教高三
白蒲高中位于如皋市一个略为偏远的乡镇。陈海俊是这所高中的高三年级主任,临近高考,他每天都坚持第一个站到教学楼门口,“来的时候基本没什么人,不为别的,主要学生、教师看到我了就踏实了。”
在南通,这也是众多高中教师的工作自觉,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高强度的工作下,如何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南通市教育局和各个学校针对教师不同的发展目标,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搭台子、铺路子、指方向。
在市级层面,有“1115”工程行动计划,即在全市中小学遴选和培养10000名左右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卓越教师、10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师和50名左右领航校长。在明确县中校长、教师占比及学科均衡分布要求的基础上,南通通过梯队周期滚动培养,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明显、质量较高的县中骨干教师队伍。
“我们普遍要求各校大胆地在教育教学一线使用青年教师,坚持梯队培养、团队合作、教学相长,帮助他们迅速实现从‘站上讲台’到‘站稳站好讲台’的跨越。”成宾介绍说,南通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各校要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能从高一到高三“打一轮”,每个学校争取要有80%的教师能胜任高三教学。
在校级层面,有实实在在推进的“青蓝结对”工程,各校广泛组织90后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成长体系。
“在学校,我们总是能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坐标。”白蒲高中青年教师周晓翠说,自己虽然工作才几年,但已经是高一语文备课组长,经历着每一个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备课教案、作业设计等方面反复打磨,把个性特长与所在学校的学科组、年级组乃至于区域学科发展融合在一起。
周晓翠告诉记者,白蒲的“备课”分为五个环节、三个阶段:第一次是集体备课,大家共同进行学情深度研究,寻找到学科价值和最佳教学方法;“二次备课”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个人研究,以满足个性化教学的要求;第三次则是生成资源,全校共享,“这一过程牵涉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人都能收获成长”。
类似的做法,在南通各个学校相当普遍,在南通的教师们看来,好的“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南通县域高中的校长告诉记者,教师怎么教学生,学校只提出基本的规范和标准,“优质教学没有统一模式,也没有最好模式,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法。”
“我们知道,教学是有规律的,但教学又是自由的,在规律和自由当中老师可以赢得自身的发展。”成宾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南通教育好,好就好在有一大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好老师,“我们一直想方设法让每一个老师成长为好老师,让每一个好老师都安心尽心培养好南通的孩子。”
“我们其实并不苦”
南通的高中学生苦不苦?
一所乡镇高中的高二寄宿生许亦铭给记者算过一笔精确的“作息账”:每天6点半上早自习,中午可以休息一个小时,下午3点25分跑步半小时,晚上9点40下夜自修,回到宿舍洗漱,然后就可以休息了,生活很有规律。
许亦铭说,这样的日子比初中小学肯定苦一些,但没有不想学的念头,而且学校的体育课、艺术课还有活动课程开足开齐,“很充实,班级人人都在学习、积极向上,没有特别累的感觉”。
这样的生活南通高中学生早已习以为常,各个学校的作息时间略有差异,唯一相同的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运动时间。南通明确要求各校要构建“课堂教学+课后活动+高水平竞赛”体育体系,每所高中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定期发布全市高中学生体质监测报告。无论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有多高,都不能压缩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这是南通教育人的共识。
江苏省如皋中学一直以来对学生们有一项承诺:在这所学校,保证每个孩子一年四季都有午睡、一年四季都有课间操、一年四季都有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高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背后是积极探索科学化的减负增效之路。“科学是靠摸索与坚守,人人都知道运动和休息很重要,不光强健身体,还能促进学习,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有几个人敢把学生放出教室去玩、去活动?”白蒲高中副校长宋易告诉记者,乡镇很多家长往往将高考看成改变农村学子命运的唯一途径,恨不得小孩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曾有家长联名向学校提出将晚自习延后一节课,抗议学校“抓得松,万一成绩掉下来怎么办”,也有教师担忧,不如抓紧一点,这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宋易说,苦劳很简单,功劳很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人,一个是规律,“我们强调学校的核心是培养人,强调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学习,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时间上无以复加的压榨是不科学不规律的。”
与压榨时间相反的,是南通县域高中集体对效率与学生个性成长的追求。校长们普遍认识到:减负不等于少学习、不学习,减负减的应该是过重、单一、单调、被动的知识学习的负担,是对素养提升没有帮助的负担,减下来的时间和空间应还给学生成长所需要的个性化学习。
很多年前,栟茶中学就提出了“三个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自学也能学会的不教,教了还不会的不教。“老师们为了使学生少用1分钟,可以主动多用10分钟,去寻找真正好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可以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以一当十,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探索、思维能力。”该校校长丛杰说,好的题目可以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为减负增效提供有力抓手。
“负担的轻重因人而异,只要学生想学、好学、乐学,只要有利于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都不应视为负担,还应当鼓励和支持。”朱全中说,高中的“减负增效”决不能满足于“学习负担小而考试分数好”,还应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关注对学生后续发展、终身发展的价值。
为此,南通在2013年就确立了“以评价驱动育人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率先在优质普通高中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试点,提出“立学课堂”教学评价“12条”,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育人。
在南通,这样的做法有其深厚的土壤。目前该市无论何种类型的普通高中,均全面建成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并实施三年一贯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通过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强化学生职业体验,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与参考。与此同时,南通各个县域高中还普遍实施了“去功利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将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让学生及时记下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经历,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倒逼”学生主动规划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海安中学的实践表明,只要调控得当,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会影响文化成绩;也只有学生学业成绩不掉队,家长才会支持和配合,社会的质疑才会少。”在董裕华看来,家长支持、学生主动发展与学校智力支撑相结合,才能让每个孩子的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都能饱满、和谐、平衡地生长。“为此,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对‘培养什么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弄清负担和成效哪些必须去除,哪些必须保留,哪些必须增加,将立德树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作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成宾告诉记者,“减负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减负增效的‘效’更多的应当指向立德树人。通过减轻课业负担,用节省的时间和精力找回长期‘失去的人’,这是学校和每个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