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动体育,畅享未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炫动体育,畅享未来

——“新体育”典范项目的校本研究与行动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 施岳

图为该校学生参加体育比赛

为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原有体育特色和亮点,确立以学生为本,以课程为纲,以目标为导向的“新体育”典范校本项目。

学校“新体育”典范校本项目依托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聚焦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明确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等关键要素的培养,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深入推进“6+N俱乐部”建设,提出“教会、勤练、常赛”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组织,协同推进

完善的组织架构是推进“新体育”典范项目的保障。目前学校有体育教师10名,其中中层以上行政3人,体育学科组长1人,其余每个年级都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形成了“校级行政—体育学科组长—班主任—体育教师—家长”协同推进的“五级管理”架构,为“新体育”典范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组建专业辅导队伍。学校体育教师在认真开展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根据各自特长担任好各运动队的辅导工作,开展好大课间活动和主题体育活动,协调组织好各项运动项目的比赛,积极参与校外各项体育比赛。

组建业余辅导队伍。学校制订好不同水平段的活动内容和方案,对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开展方面的辅导培训,引导其利用课间及延时服务时间积极组织学生活动。

定时、定点、定人是确保活动开展成效的先决条件。为此,我们还建立了家长辅导队伍,发挥家长资源优势,鼓励有一定运动特长的家长来校辅导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这两年,学校外聘了4位家长教练员,担任日常社团辅导工作。

研发课程,系统推进

课程体系是“新体育”典范项目具体落实的保障。为此,学校成立专家团队,构建趣味田径项目的校本课程、足球校本课程、智趣跳绳课程等,从而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育人模式和活动实施预案,落实了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每个校本课程有目标、有计划、有开展的规定时间安排。学校规定每周一节体育课内容为足球校本课程,每周一节体育课活动内容为趣味田径项目,并将智趣跳绳安排在大课间活动中,同时,我们根据南通市海门区教体局“6+N”俱乐部建设行动方案的相关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冬季三项(花样跳绳、花样踢毽、花样皮筋)9个项目,作为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重点项目,组织了一、二年级单跳比赛,三至六年级双摇比赛,各年级组合花样跳绳展示,学生与绳为伴,收获多多。

立足课堂,扎实推进

常态教研。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代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深入研究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同时,围绕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结合“六学课堂”理念,进行组内教研,形成“强基提能”的体育教学体系。学校将“校长放样”“每周一课”“课堂过关”“青年教师跟踪听课”等教研机制落到实处,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体育教师队伍。

课堂模式。精选合理的练习内容,精准把握动作技术的重难点,并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突破。强调每节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把控学生的心率指数,以“出汗”为底线要求,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能及体质健康水平。

多元评价。以《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考查学生耐力、灵敏、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意志品质等多方面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课堂训练。运动技术的形成,需要有科学的训练手段。经过多年的摸索,各辅导教师都形成了各自的训练手段,他们精心制订训练计划,倾心传授动作技能,不断纠正错误动作,定期进行技、战术分析,潜移默化地开展比赛心理辅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队员共同挥汗,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开展活动,蓬勃推进

常态大课间活动。学校根据校本特色制订了大课间活动方案,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30分钟是跑操或韵律操,下午第二课后延时服务前30分钟为班级或年级趣味田径游戏,雨天在各自教室做自编室内操。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有组织、有内容,确保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学校运动会。运动会是学校的必备运动菜单,我们提倡班级学生全员参与,以单项比赛与集体项目相结合的形式,每学期定期召开。

校园足球文化节是学校的一大体育盛事。除了足球绘画、足球摄影、队旗队徽设计评比外,我们还组织班级足球联赛。“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利用每天下午的延时服务时间,分年级举行联赛。

拓展思路,创新推进

趣味田径项目引入校园。合理引进国际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项目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通过不断学练,掌握田径基本的跑、跳、投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终生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

武术特色入校园。学校聘请校外武术教练,利用延时服务时间,给一年级各班安排了武术课。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武术精神,一年级的孩子精、气、神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亲子运动打卡。让健身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家长的配合。“双减”后,学生有了更多个性发展的时间,约上父母打个球、跑个步成为常态。我们根据实际,组织学生每日运动打卡,记录运动瞬间,有心的班主任还会组织线上小型比赛。

智趣跳绳、自制体育器材等“新体育”典范项目。我们在跳绳运动中融入武术、舞蹈、游戏的元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练兴趣。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易拉罐、纸杯、旧轮胎等材料制作了一些体育器材,边思考边制作边锻炼,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

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体能、运动兴趣等均得到了明显提升。在2022年体质健康标准抽测中,我校学生优良率达90.18%,合格率达100%,近视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学校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崭露头角,成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