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面对未来 踏实前行
■广东省深圳市百仕达小学 郭筠筠
2022年于我而言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有迷茫中的暂停,有重新站起的前行,更有穿越课程的收获,以及和孩子们共同走过的葱茏岁月……
“早安思考”:迷茫中的暂停
2022年初,已经坚持两年的“早安思考”陷入了停滞。我丧失了灵感,再也写不出一个字,在混沌、茫然中滑过了一天又一天。几乎每晚临睡前,我都带着纠结与不安:我为什么写不出?我必须要写吗?不写会如何?
写不出而只能“躺平”的日子里,我看到朋友圈中学友们的写作和思考,看到比我晚写的学友们追赶的步伐,我反问自己:写作是我存在的证明,我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躺平下去?
时光的脚步滑行到4月,正是万物勃发的季节。所有的生命在春天苏醒过来,呈现出其应有的样子,我也在沉寂中慢慢醒来。
每天书写至少500字,每周更新一次公众号——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最低写作目标。每天的“早安思考”仍在持续,虽然因为工作忙碌,有时“早安”会变成“午安”或“晚安”;定下的周更公众号的目标也没做到,有时候写了却不满意,没有勇气发布,只好任由它们“躺”在电脑里。无论如何,写作与思考的习惯还是在跌跌撞撞中坚持了下来。如果说成长有秘诀,这秘诀就是驾驭自己,朝自己期望的方向而去。
课程学习:付出后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20年前伴我南下的唯一一本书。那时读完书,我模糊地认识到,要“让每个孩子昂起头来走路”。而真正走进它、读懂它,却跨越了整整20年的时间。
2022年春,我选修了冯美娣老师和郑建业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读到干国祥老师在前言中对教育学循环的解读,以及魏智渊老师的章节解读,时时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原来,我遭遇到的所有难题,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都能找到答案。
在和讲师、学友的对话中,我真正消化了第一次预习作业中遇到的两个重要难题。如果没有预习时的啃读、思考,我依然处于浑然不知的状态。而8次课程穿越,以及同期在魏智渊老师咖啡馆的共读,使我收获了苏霍姆林斯基五育及家庭教育的全息观。
课程结束,却是我重新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开始。2022年秋重新任教一年级后,我打开郑建业老师推荐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如果没有对周围世界仔细而细腻的观察,在课堂上的精确学习就会受限,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在观察中,要引导孩子发现世界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逐步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这样以思维为本质的观察,叫做“思维课”。
开启观察。9月,我带着孩子们观察“我们的小区”,一棵树、一朵花、一只小蜗牛、一群小蚂蚁,都是我们的观察对象。一个小女孩画下了她的观察对象,画的是一朵有三个小洞的木槿花。灿然绽放的粉色木槿,不知是被虫咬了还是天生如此?这是个细腻、新鲜的角度。
推进观察。观察期间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和小雨。既然让孩子们画小区、画自然,就应该让他们了解四季变化,于是我将白露的相关信息加入课堂中。孩子们的作品展现出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画了“有洞的木槿花”的孩子画了一朵“佚名花”,这个名字再次令我刮目相看。我们之前朗读的《日有所诵》里,有一首儿歌的作者署名为“佚名”,没想到这个小细节竟被运用到了这里,这是不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整理孩子们的作业时,我与这些画相遇,每一幅画都让我不禁猜测:画的背后是个什么性格的孩子?他可能的喜好是什么?他在画画时捕捉到的是什么?
观察创新。孩子们画大自然中的一切,重点是能否从图画中呈现出感知、思维、审美评价等个人特征。如果没有从常见的事物深入到实质,没有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时出乎意料的惊奇感,那么观察就失去了重要的意义。
画“有洞的木槿花”的小女孩画了两株在绿叶映衬下的金边阔叶麦冬,麦冬的花序像一串紫色的葡萄,漂亮极了。这些图像在孩子的眼里、手里自然流泻,他们每天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每一步都是通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
创编童话。两个月后,我们开始试着创编童话。大自然的图画册成了我们集体共有、富有诗意的读本,充满着大自然细腻的色彩、大地和天空的乐声,以及语言的馨香。孩子们在语文课前朗读作品,在相互学习中汲取营养。
“思维课”历时半年,到了学期末,孩子们将写绘作品装订成文集,命名为《美丽的小区》。
加入新网师近5年,前3年,我试着将理论与实践打通,结果收效甚微;惟有在这一年,我终于在教室里开出了实践之花。我想这是因为这一年的学习目标清晰,围绕具体问题来学,才算得上精确、有效的学习。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白读的书,每一步、每本书,都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一个新的我。
助教主持:承担中的成长
这一年,我跟随郑建业老师选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和“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课程。在担任课程助教的过程中,我近距离地感受到郑老师的严谨。
每次批阅作业前,郑老师会率先批阅40份作业,制定出清晰的评价标准。这种批阅方法,提醒我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工作,不断朝向优秀,迈向卓越。
完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第一次预习作业后,受郑老师委托,我要进行课前作业点评。
这是郑老师在新网师的讲师首秀,我满以为准备充分,却遭遇了直播时没有播放幻灯片的状况,破坏了郑老师第一次上课的良好开端。虽然及时发布了PDF文档,但讲解与内容的割裂却无法弥补。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责。
课后,我反思了造成直播事故的原因:缺乏整体规划,重心放在幻灯片的梳理上,对直播流程不熟悉;对直播重视不足,没有及时进行试播;直播开始时,没有和群里学友及时互动,问问大家直播效果……这次直播失误对我而言也是一次警示,提醒自己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有时候自以为的“知道”,往往与真正的“知道”差距甚远。
这一年,我有幸加入郑建业老师带领的教师成长团队,接受郑老师指导,编写新网师人自己的专业写作书籍;这一年,我在暑期面对新学员进行一次关于选课分享;这一年,我写了2期新网师一周观察,因视野还不够开阔,在2023年观察写作中黯然退出……这一年,有迷茫、有暂停,但更多的,是重新站立之后的踏实前行,在忙乱中建立起新秩序。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做确定的自己,在有限的时光里始终保持真诚、坦率、朴实,筛选出点滴时光,照亮生命,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