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杨晓翔:用“希望”引领,将“关怀”落地
■本报记者 王丽
个人档案
杨晓翔,1973年出生,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盐城市名校长,盐城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主持江苏省初中数学学科课程示范基地、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江苏省首批“四有”好教师团队和江苏省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规划立项课题研究,获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等。
东台,两淮海盐文化的起源地。墩,团,灶,垛,制卤煎盐留存的地名,沾着烟火气,含着泥土香。
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杨晓翔是地地道道的盐阜人。他告诉记者,东台是江苏面积最大的县级市。神奇的是,这片土地每年以100多米的成陆速度向东延伸,年增土地1万多亩。
生长的不仅有沿海滩涂,还有东台实中的育人图谱。从1905年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正式开校,东台实中几易校址,数更校名,现在是一所拥有两个校区、近7000名师生的初中集团化大校。
从教27载,杨晓翔执著于数学学科健步如飞,又超越学科奋力振羽,进入关联心灵的教育境界。接任东台实中校长以来,他提出“希望教育”的教育主张,倡行“为关怀而教,为未来而学”的办学理念,打造“生命关怀”的教育文化。近日,记者来到东台这片有着生命质感的场域,跟访杨晓翔和师生,感受他们的彼此关怀、互相成就和共同生长。
好人、好课、好学问
在东台五烈镇读高中时,杨晓翔迷上了体育运动,尤其是投篮、长跑,时常在乡镇和城区之间来回跑10公里。后来,他打破了校运动会长跑纪录,磨练出不服输的意志。
镇上淳朴的教师爱生敬业,点燃了杨晓翔对未来的期望。1993年,他考入盐城师范学院,选择数学教育专业。1996年,杨晓翔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母校任教。
热爱教育,钻研教学。3年后,杨晓翔调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百年办学历史的江苏省东台中学。学校先后为他安排了3位结对师傅,在他们言传身教中,杨晓翔体悟出好教师须做到“好人、好课、好学问”。他认为,这是一名优秀教师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立体修养”。
在教学中杨晓翔发现,一些教师上着“理念很陈旧的课”。比如,对照三维目标,有些教师往往淡化或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甚至将数学学科简化为做题,数学老师的罪过就大了!”
基于此,杨晓翔提出“让数学发现真正发生”,围绕“生活、生长、生成”,融合学生、课堂、教学和教材,带领团队打造“生态课堂”。
《平面的基本性质》是高二立体几何的一个章节。如何让数学公理“可视化”呈现?杨晓翔借用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创设数学情境,构建研究平台,展示建构过程,带着学生实验探究,再现立体几何公理化体系的建立历程。环环相扣的教学,让“平面的基本性质”呼之而出。
课结束了,他却没有止步,继续打磨,持续反思,撰写研究文章。在省级公开课、名师观摩课和教学设计评比中,这堂体现“原生态、生成态、生命态”的数学课深受专家和同行好评,多次获奖。
这是杨晓翔关注学情、链接生活的一个典型课例。他说,课堂就是孩子们生活状态的一部分。中学数学教育不是要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数学这门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适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2012年,杨晓翔参加“国培计划”学习,第一次了解到“单元整体学习”概念。他开始以此观照某些教学现象:教学设计零散,教学内容前后重复、不完全一致乃至矛盾,学生学习内容逻辑性、系统性不强。他分析认为,这源于教师缺失课程整体理念。
据此,杨晓翔率先提出“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课程整体理念重建”,从加大学校课程建设力度和课程管理自主权入手,改革课堂教学课程整体性评价,同时,在单元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和氛围等维度逐一加以落实。2017年,这项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获评盐城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022年4月,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布,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此外,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维度提出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等。
前瞻性的教研理念与实践获得新课标印证,杨晓翔对此很清醒:“真正的数学教育就是当学生以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份进入社会后,不会把在校园中接受的数学教育当作痛苦的回忆,而是充满信心地继续学习。”
关怀每一个孩子,关怀“养育的力量”
公元1024年,北宋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主持修建从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堰,后人尊为“范公堤”。“范公堤”是重要的地貌线,也是盐阜人的精神大堤。包含勤奋、进取、合作等因素的“范公堤精神”,成为东台历代教化乡邑者的文化源头。
2017年,杨晓翔从省东台中学调任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东台实中原是省东中初中部,两校文化基因源自“同一个根”。此时,杨晓翔也面临诸多新挑战:首先,施教群体变了;其次,这艘2009年在苏北地区率先推行均衡教育的“超级航母”,彼时有119个班级6170名在校生,全纳东台市区所有适龄初中生。
接任之初,面对一些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学生极端行为,杨晓翔时常难眠:教育,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家庭教育做不到的事,如果学校以关怀的方式做到了,那就功德无量。”
从基础教育本质、人类未来生活以及初中阶段学生健康成长要求出发,杨晓翔和教师们进一步提炼“范公堤精神”,提出学校应该“让每一个生命对未来充满希望”,教师“为关怀而教”,学生“为未来而学”,激发自我发展的生命自觉。
“关怀”指针,一端指向学生。
东台实中生源由“择优录取”到“有教无类”,个体差异大,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让数学发现真正发生”的教学理念演进为“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基于高中“生态课堂”的探索和实践,杨晓翔带领教师打造适合初中学生的“团队互助共生课堂”。其基本理念是:学习是不可替代的,教和学互应互生,教与学角色可以互换。
“我从高中过来,非常清楚高中不希望初中‘死揪’。初中阶段受到过多‘压榨’的孩子,大多丧失学习的动力,没有发展后劲。”杨晓翔说,东台实中至今坚持“3个没有”:没有办特长班,没有从农村学校“掐尖”招生,初一初二两个年级没有上晚自习。
“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胆小的人”……5月10日,周三心理健康社团选修课上,东台实中教师丁爱华带着孩子们围绕“20个我是谁”给“自我”画像。她说,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基础教育“中间地带”,引导他们探寻并确立“自我意识”,十分必要。
懵懂少年,涩如青果。东台实中启动“青苹果乐园”援助中心,该项目曾应邀赴京做全国健康促进优秀案例分享。2018年,杨晓翔带领大家创新“青苹果健康援助”行动,选聘专职心理教师,提供私密倾诉空间,咨询热线24小时“在线”。专职心理教师范君君说,本学期以来,她已接访50多人。前段时间,初三女生晓萌(化名)与母亲同来面询。经过几次交流,“女生和妈妈的神态都舒展了很多”。
东台实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较多,而父母的参与质态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变量。“关怀”另一端,指向学生家长。
全体教师深入学生家庭走访,扎扎实实做学生的“家境分析”。学校以年级为建制组建“家长成长学院”,因为“家长不只是伦理血缘意义上的称呼,还是一种责任与使命,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帮助自己和孩子成为更好的人”。2021年8月,“家长成长学院”编发30万字读本《关怀养育的力量》,针对初中生各年龄段特征,从生命、情绪、学业、交友等30个维度,与孩子们及父母娓娓“交谈”。
副校长黄友芹分管学生工作,为读本倾注了许多心血。她和教师们积极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建立优质联结,每月通过小程序面向家长开展“育儿能力与素养提升测试”。一位家长说,不仅在考前认真准备,平时有空也常翻阅这本“宝典”,“育儿本领恐慌”慢慢消失了。
手中有“尺”,心中有“光”
“初中教育仅三年,影响孩子三十年”。杨晓翔说,当前,一些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仍然是“两个一”:单一,唯分数论;统一,一个标准。“分数至上”“名校至上”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苦不堪言。
学生成长,更多在分数之外。从2017年起,东台实中创新推进“新三好”评价机制,即在学校做“合格·特长”好学生,在家庭做“勤俭·孝敬”好孩子,在社会做“公德·责任”好公民。这项评价改革,着力于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成长有方向,让每个生命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双减”政策出台后,着眼于“人的全景素养”,杨晓翔带领教师们进一步创新设计“素养进阶型学生评价机制”,取消原先“三好生”差额选举的数量限制,从“学业达标”的单一静态式评价,变为“基线达标、引领成长”的动态发展性评价,全校学生平等参与。
东台实中政教处副主任黄晓春告诉记者,学校自主开发基于手机客户端的“实中希望”App,将学生表现量化汇总为可视化数据,让学生看得见自己的成长。“实中希望”包含“成长脚印”和“学习之窗”两个模块,学生每学期素养积分多的达200多分,少的也有90多分。
媛媛(化名)初一时父母离异,性格有些偏激的她更加无心学习,时常与同伴发生冲突。黄晓春发现,媛媛特别爱画画。“班级黑板报,就交给你承包!”媛媛接受了。她出的板报在年级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脸上笑容越来越多。中考时,原本成绩靠后的她考取了一所中专校。
5月9日至10日,盐城市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5月10日至13日,盐城市中学美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5月11日至12日,盐城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活动;5月11日下午,“乘着歌声的翅膀”东台市教师合唱专场音乐会……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东台实中举办了4场活动。下个月就要中考,承办这些赛事会不会对师生产生影响?“中考是眼下的,培师育人要有长远眼光。”杨晓翔回应得十分干脆。
面对这所超大规模学校,杨晓翔深知其在推动教育均衡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必须寻求现代学校治理之道。他和班子成员从组织架构上寻求突破,下沉管理重心,重组中层职能部门,增设年级分管主任,强化年级管理。组织扁平和主体多元的治理方式,为东台实中教师提供了发展舞台,他们感受到了专业成长和能力进阶带来的“教师关怀”。
“身兼数职,不累不可能,但忙碌中我感受到关怀的群体力量。”英语教师熊炜是初一年级班主任,去年9月,经竞聘担任集团教科处副主任和北海路校区初二年级部主任。级部好比一个微型学校,作为级部主任,她常与9位班主任、72名教师对接交流。“杨校长说,教师要真切关怀学生,自己首先要成为‘自带阳光’的人。”熊炜非常享受与学生相处的时光。任现职以来,全年级400名学生,目前已有名有姓地认识了200多人。
多年前,杨晓翔批改作业时习惯将分数打在学生运算过程中,而不是作业末尾。提醒学生关注“运算过程”的无意之举,让他送走那届毕业生时收到一封信:“杨老师,我家经济条件不好,全家人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您让我们对折使用作业本,打分从不占用本子空白,我节省了很多练习册。谢谢您!”
成长漫漫,幸有“希望”牵引;心灵柔软,终有“关怀”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