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城市小农夫”,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培养“城市小农夫”,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李子贵

图为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城市小农夫”田园体验课程中动手实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让实践回到儿童的发展中来,让实践成为儿童的成长之道。自建校以来,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便秉持“绿色·和谐·实践”的教育理念,坚持“新实践教育”,通过新空间、新方式、新样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索中成长。

在城市小学扎下劳动教育之根

当下,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缺乏对大自然变化的生动感知,也缺少一些与泥土亲近的童趣和经历。作为一所城市小学的教师,我们在思考:如何能给孩子健康阳光的童年生活再添一抹田园的色彩,让他们在自然实践中快乐成长。

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培养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家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小农夫”,这种以实践为抓手的“做中学”,为我们提供重要思路,这也对囿于书本的现代城市儿童具有重要意义。我校有一个近万平方米的实践园,生机盎然的田园中蕴含着无限的课程资源,这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呼吸的教育环境。为此,我们赋予学校孩子“城市小农夫”角色,让城市里的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劳作、探索、思辨,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形成科学探究思维,获得认知、思维、情感及价值观的滋养与发展。

为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孩子的劳动情况,学校设计“城市小农夫”系列劳动手册,同时组织孩子们撰写劳动日记、设计劳动文创产品等,在一系列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中彰显孩子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收获,让孩子在完整的劳动经历中不断实现收获的进阶。

在课标引领下形成课程育人体系

我们的儿童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儿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教育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因此,我们希望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劳作中增强体质,在劳动经历中树立品德,在操作探究中习得真知,在自然创想中陶冶情操,在科技劳作中孕育创新,使其成为智慧的实践者、坚毅的探索者和面向未来的创造者。

我校以“陪伴儿童走向大地”为核心理念,设计了“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以“四大板块”为主体,以“特色活动”和“学科融合”为两翼,以“五大学习样态”为生发,联系、贯通课程结构的内在哲学。我们用丰富的课程及活动作为支撑,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劳动经历,培养劳动素养。

我们在校内自然实践园中建设四大劳动场域——自然实验室、快乐种植园、数字小农场、生命体验馆,让学生在这片自然沃土上充分劳作。同时,我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如高校学院基地——南京理工大学基地、南京农业大学基地、江苏省农科院基地;劳动基地——泉水农庄;文化基地——中山陵茶厂等。通过校内外劳动场域的有机连接,我们为学生搭建了丰富立体的劳动平台。

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以劳育人”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我们强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我校开设“小小农夫体验班”“跟着朱爷爷养花种草”“童韵实践园”等一系列体验性劳动课程,旨在弘扬厉行节约、勤劳朴实和勇于探究的劳动思想和文化品格,让学生经历种植过程,体验农耕乐趣,丰富劳动经历。田园文化在我国已经绵延上千年,年复一年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不仅孕育出中华民族坚韧而质朴的品质,更创造出辉煌的华夏文明。

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用贴近大自然的方式,启迪学生表达内心世界,丰富劳动内涵。我校开设“田间劳作唱童谣”“户外美术课堂”“实践园劳作剪影”等一系列审美性劳动课程,让学生在自然创想中积累劳作经验,产生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愉悦,更深刻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真正实现以劳增智、以劳育美。

创新是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我校鼓励学生在传统劳动中迭代更新,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劳动。在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劳动意识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他们勇于探究,提高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我校开设“田园里的STEAM项目”“田园一号卫星研制”等一系列智慧性劳动课程,让学生借助信息平台和数字化管理,以新型智慧劳动取代部分传统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在多元共进中涵养育人价值

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很大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也逐步从“实践教育”走向“新实践教育”,扎根田园大地,延向宇宙星空,以实践能力积蓄成长力量。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多名学生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他们自主设计的“菜园自动化灌溉系统”还获得了爱心科技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同时,学生参与设计的“田园一号”微纳卫星也于2021年10月成功发射。教师逐渐由“经验型”走向“科研型”。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逐步组建一批项目团队,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多位教师撰写的文章获奖,并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相关成果获省教育科研成果奖等重要奖项。

经过这样“静悄悄的变革”,我校正慢慢走进区域劳动教育工作层面第一梯队,成为“南京市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并加盟“中国长三角新劳动教育20校联盟”,前来参观学习的全国各地教育同行们好评如潮。

未来,我校将继续探索,不断革新,以更丰富的育人方式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育人样态再增动能。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校长,全国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